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正文

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09-03 所属栏目:新闻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重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破坏性大,因此如何防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滨州市高校为例,在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以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解决案例,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

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时有发生。由于校园空间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如对其处理不当,还会使校园舆情事件愈演愈烈,最后可能演变成社会舆情事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性高、自由意识强,但思想尚未成熟、辨别能力欠缺,致使其更容易成为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燃爆点".因此,深入分析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概述

  2.1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内涵及特征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突然发生,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威胁或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或破坏教学生活秩序和和谐稳定环境的,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置的事件[1].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发现,在学校管理、校园安全、师德师风、招生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突发热点事件较多。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不仅具有突发事件的共性,如不可预见性、时间突发性、结果危害性、处置紧迫性等特征,高校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还使其具有自身特性。第一,更具聚焦性。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高校事关国家民族未来,历来受社会关注,使其极易成为关注焦点和舆论热点。第二,更具"爆炸性".当代00后大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与网而伴、群体而居,十分容易将校园突发热点事件"引爆"为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情感状态以及对具体突发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言论观点、情绪意愿、意见态度等的总和[2].

  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具有显著特征。第一,更强扩散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参与意识强、网络运用娴熟,网络空间开放自由的特点易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使网络舆情叠加扩散成为可能。第二,更具复杂性。网络是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关键领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容易受到冲击,因此,突发事件衍生的网络舆情极易引发意识形态斗争。

  3 滨州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情况

  为具体了解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情况,本文选取滨州市高校宣传部、学工部、办公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座谈、电话交流等形式,调研其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运行保障、工作成效等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3.1 工作现状

  (1)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滨州各高校均初步形成了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统筹线上线下、开展正面回应、积极妥善处置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组建了包括党务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组成的评论员队伍,发出正面声音,引导网上舆论,占领舆论阵地。

  (2)舆情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滨州各高校均组建了以教职工为主的舆情监测团队,主要采取人工搜集方法监测、跟踪各网络平台,收集、上报有关信息;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宣传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分析研判机制,按照分级分类要求,初步做出处置建议并上报学校党委。

  (3)正面宣传引导日益壮大。滨州各高校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原则,积极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办学成就,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日趋增强。两所高校在市级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十位;一所高校在全省高职高专微信影响力、市级政务微信微博传播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五位。

  3.2 存在不足及分析

  (1)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政治性认识不足。舆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实现。2020年,某势力借高校春季开学时机,对我国疫情防控成果和春季开学决策进行抹黑攻击,我市个别高校因在全省开学较早、返校学生规模较大,一度成为舆情焦点。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工作理念存有偏差。从防范角度看,管理层缺乏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平时对学生在面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时正确观念的树立上引导过少。从引导方式来看,主动"引"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个别高校有时为维护自身形象,还存在对网络舆情选择性"视而不见"或被动"堵"的消极处理方式。

  (3)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效能不高。从调研访谈看,滨州市高校还存在面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问题,由于多采用人工监测方式,致使信息收集不够及时全面、分析不够有效精准,再加上权威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造成不实信息的滋生传播。共管共治缺位,学校院部之间、学校与网信公安等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力不够,也是导致网络舆情发酵蔓延的原因之一。

  (4)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通常由宣传部有关人员具体负责,但他们同时还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很难抽出专门时间和精力研究开展工作。此外,传播学、信息技术学方向的专门人才较少,对于网络舆情的敏锐度还不高,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知识不系统、技能不娴熟,直接影响到了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4 完善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策略

  4.1 完善认知提升机制

  (1)强化网络舆情危机意识。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相比其他危机燃点更低,应对压力更大,影响更为广泛,对学校的负面作用更严重,所以高校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将网络舆情工作培训纳入教职工各类培训、舆情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意识形态属性和传播规律的深刻认识。

  (2)强化网络舆情防范意识。舆情是现实的反映,只有坚持源头治理,消除矛盾隐患,堵塞工作漏洞,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才能减少网络舆情。注重做好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师生、班级、宿舍等制度,经常性深入一线与师生交流谈心,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力争使各项工作都能效益最大化、让师生满意。

  4.2 完善协同共治机制

  (1)成立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专项工作小组。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涉及现实矛盾化解和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工作。目前,高校条块式职能运行治理结构,使得部门职责界线过于清晰,对于应对网络舆情这样的综合性工作来说,不利于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可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设立专项小组,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有关人员为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展专项研究。

  (2)完善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在成立专项小组的基础上,还需建立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对工作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分工、组织应对的基本流程建章立制。在规章制度建设中要注重对各类校园突发热点事件进行预设、形成预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引导。

  4.3 完善监测研判机制

  (1)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采集的时度效。高校要依托网络信息员、评论员队伍,全天候监测跟踪微博、贴吧等学生活跃的网络社区,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节点,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评先评优等重点领域,以及学生中的网络活跃人物,并将舆情信息定期分类整理汇总上报。高校要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际,注重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分析网络舆情,引进使用专业系统,为有效应对提供技术支撑。还要与属地网信、网警等部门积极对接协作,借助职能部门的技术优势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治理合力。

  (2)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的精准度。把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突发性、发展不定等特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网络舆情全阶段研判,牢牢把握网络舆情的应对主动权。运用危机管理、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判,为后续引导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通,由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思政工作人员及其他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组成的队伍,注重培养其中的优秀骨干,不断提高分析研判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水平。

  5 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和治理能力是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高校管理者应顺势而为,深刻剖析引发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层次原因,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构建完善高校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赵璇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视听,2018(10):231-232.

  [2]王成研判处置善后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新视角[J].科教文汇,2021(2):7-10.

  《高校应对校园突发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策略》来源:《中阿科技论坛》,作者:贾勇,石忠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