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手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03年10月17日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蒙古族民间文学;蒙古族民间音乐;蒙古族民间舞蹈;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蒙古族民俗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如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古老的蒙古族手工艺在工业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显得很脆弱,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如何让这些曾经有过灿烂辉煌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56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延续着其历史文脉,在蒙古族相关史料中广有记载。例如蒙古族服饰,《蒙古秘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别勒古台的母亲穿着破羊皮衣”[1];《黑鞑事略》中有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纻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2];《出使蒙古记》载,男女“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这种长袍是以下式样,它们两侧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在胸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扣三个扣子,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各种毛皮的外衣样式都相同,不过,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开口。”[3]再以勒勒车为例,在《黑鞑事略》《出使蒙古记》中多次提到,如“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或鞑靼人有一二百辆这样的放置着箱子的车子”。[4]蒙古族手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手工艺品彰显着蒙古民族的生存生活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蒙古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二、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马克思说:“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就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地存在的独特方式。”[5]蒙古族在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方式”的手工艺品。这种对象性的关系促成了蒙古族手工艺的特殊性:普遍性、实用性、地域性、民族文化性、艺术性。
(一)普遍性
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大多取材便捷,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男子的配饰为例,男子配饰包括火镰、蒙古碗、蒙古刀、鼻烟壶、烟袋等物品。据《蒙藏新志》载:“戴之前后左右,则分挂鼻烟壶、燧石、烟囊、餐刀等物。手捻佛珠,颈系佛像。”[6]《清稗类钞》中有:“蒙人俗尚——男胸前怀木碗,腰系刀箸。”[7]蒙古族的手工艺品大多实用、携带便利,一般一物多用。
(二)实用性
蒙古族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不同的实用性,以蒙古包为例,蒙古包搭建方便,这同蒙古族特有的游牧生活有关系。《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8]
(三)地域性
蒙古族手工艺品具有实用性,也直观地表达着蒙古人在漫长的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草原地域文化。以蒙古袍为例,《内蒙古纪要》云:“妇人服装,随地不同。今举其显著者。则为哲里木盟之妇女……广袖阔服,裾几蔽地。”[9]《清稗类钞》云:“乌兰察布人之服装……前后开衩,衣覆于地。”[10]
(四)民族文化性
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反映着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理念、信仰、道德观念等。以蒙古碗为例,原先蒙古人信仰喇嘛教,因此很多传统蒙古碗上都有与佛教信仰相关的图案。
(五)艺术性
蒙古族手工艺品物质化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游牧文化简约、实用、追求艺术和美的精神与特质。”[11]以银碗为例,有些银碗上雕刻着复杂的纹样,“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清代木胎龙纹银碗,碗高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8厘米。碗为木胎,内外包银,口沿外翻,浅腹,圈足底。底部錾刻有龙纹,腹部錾刻有福寿纹”。[12]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远大于功能性。
三、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创新的方法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了激烈的文化竞争,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蒙古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必须明确思路,找好方向,坚持正确科学的原则,积极探索传承和创新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蒙古族文化,进而加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理念要创新
蒙古族手工艺的理念创新,是客观实际的需要,没有客观实际的需要,理念创新是毫无意义的。要及时总结既有的手工艺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新理念。对于优秀的手工艺品来说,“都必须具备思想观念、现实体验和艺术表现上的创造性或想象力,无论是形式上的因循守旧还是思维上的墨守成规都是一种平庸,而平庸永远是与精品无关的”。[13]因此,要想创新手工艺理念,必须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并着眼于市场需要。
(二)开拓学校教育主渠道
在蒙古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如何进行手工艺的传承,长期以来都是蒙古族手工艺术家关注的问题,为此许许多多的蒙古族手工艺术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效果甚微。近几年,蒙古族手工艺基本上是由民间社团及组织传承的,忽略了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在手工艺传承过程中,学校应该将相关制作技法、制作材料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蒙古族手工艺传承的价值所在,“一个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将意味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意味着民族性的泯灭”。[14]只有激发主体对这些传统技艺的求知欲,才能使其长久地传承和发展。
(三)利用现代传播媒介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利用好各种载体,更新传播理念,拓展手工艺的传播渠道,赋予蒙古族文化现代价值,使其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手工艺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逐渐下降。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是蒙古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载体,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市场价值。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5]政府应该加大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创新力度,不断挖掘传统手工艺品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论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来源:《戏剧之家》,作者:赵子楠; 包格日乐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