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梢斑螟又名球果螟,是东北林区常见的林木害虫,主要危害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等球果及嫩梢,导致球果畸形扭曲、干缩枯死,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种子产量。简述了松果梢斑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形态特征
松果梢斑螟成虫体长9~13mm、翅展约20~26mm,体灰色具鱼鳞状白斑。前翅赤褐色,近翅基1灰色短横线,波状内、外横线银灰色,两横线间有暗赤褐色斑,中室端部有一新月形白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浅灰褐色,前、外、后缘暗褐色,翅中灰白色,缘毛灰褐色。卵呈扁椭圆形,长径1.0mm,短径约0.7~0.8mm。初产卵乳白色,孵化前黑褐色,具不规则的橙红色弯曲条纹。1、2、3、4、5龄幼虫头宽为0.6、1.0、1.1、1.2、1.45mm。老熟幼虫体长14~22mm,体漆黑或蓝黑有光,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及腹部第9~10节背板为黄褐色,体上具较长的原生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环,臀足趾钩为双序缺环。蛹体长9~14mm、宽3~4mm,赤褐色或暗赤褐色。复眼黑色,尾端6根钩状臀棘排成弧形,中间2根略长。
2、 生活习性
松果梢斑螟在东北林区1年1代,初龄幼虫主要在雄花序内越冬,有少数在被害果、梢及树干皮缝内越冬。越冬幼虫来年6月初开始转移危害当年生嫩梢、幼果及渐膨大的2年生球果,6月初至中旬为盛期。6月末在被害组织内化蛹,蛹期14~28d,平均20d。7月初至中旬初成虫羽化、产卵,7月下旬当年幼虫孵化后主要取食雄花序,发育至2龄时于9月下旬越冬。
越冬幼虫第2年4~5月恢复取食后多数幼虫从被害雄花序基部蛀入嫩梢基部,继而进入嫩梢多向下取食,此时由于雄花序发达,害状不易发现,蛀孔外有丝与雄花序黏连。5月幼虫发育至4龄后转移危害主梢、有雌花的侧梢、2年生球果(球果外有薄丝网松脂虫粪黏着),1梢或1果1虫,极少有2虫。蛀果的幼虫从球果基部呈螺旋形向上蛀食,再向下蛀食,最后整个球果被蛀空或仅余中轴。发育至5龄后微受惊吐丝跳离寄生部位,老熟后停食5~9d即化蛹。先年生球果受害后,轻者局部组织枯死致果形弯曲,严重时球果被毁。当年生球果受害后,干缩枯死,提前脱落。当年生嫩梢受害后,往往形成大量枯梢,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发育。
3、 防治对策
a.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以抑制害虫发生。根据虫害的喜光性加强幼林抚育,促使幼林提前郁闭。适时剪去被害梢、虫蛀果、枝,除去越冬虫苞、虫瘿,以减少虫源。但留茬要短,刀口要平滑,不能乱砍滥伐及过渡放牧,以减少引诱成虫产卵的伤口。利用该虫下树及在树皮裂缝内越冬的习性可在树干束诱集草,然后清除,刮除老树皮,以压低虫口密度。
b.检疫、诱杀及生物措施对人工传播型害虫应强化检疫措施,以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设置黑光灯,或用糖醋液盘诱杀成虫。注意保护天敌、益鸟,人工繁殖释放天敌。
c.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喷洒含活孢子1亿的苏云金杆菌液或B.T.乳剂。在幼虫初孵期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或防治关键期,用50%磷胺乳油500~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400倍液喷洒1~2次。或在初龄幼虫期每株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25g。
参考文献
[1] 徐岩,徐文学,张润志.松果梢斑螟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2(增刊):3-5.
[2] 王辉,李瑞静,潘涌智.昆明松梢斑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13,28(2):370-376.
《松果梢斑螟的防治措施》来源:《现代化农业》,作者:伦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