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美学>美的本质的多视角界定>正文

美的本质的多视角界定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12-11 所属栏目: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根本问题,它制约着其他美学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不同美学流派的形成、美学研究中诸多观点分歧的产生,缘于人们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艰难、最复杂的问题,被称为人文社科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许多学者,例如柏拉图、温克尔曼、黑格尔、歌德、狄德罗、托尔斯泰等,都曾谈到美的本质问题的艰难与复杂。美的本质问题的艰难与复杂,使得分析美学流派的人士否认美的本质的存在。

	美的本质的多视角界定

  为什么美的本质问题那么难解呢?从审美客体方面看,美的事物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在千差万别、不断变化发展的美的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质的规定性,使之能涵盖一切美的事物,确实不容易。从审美主体方面看,人们对美的认识、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个事物,你认为美,他却不以为然;你从这个角度认识美,他则从那个角度探讨美。这种对美的认识、看法的差异性、多样性,不但使美的本质问题更加复杂纷乱,而且容易使人产生否认美的本质的看法。从美学学科本身来看,美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性学科,从1750年正式诞生至今,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还有赖于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它的成熟要有一个过程。

  但是,越是艰难的问题,越是能引起人们探讨的欲望。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

  一、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的关系

  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有密切关系。美的规律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1]在这里,马克思在把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进行比较时,提出了美的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与“尺度”有关。“动物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是指由动物的本能、需要所规定的活动对象的尺度,例如蜜蜂按照自己的本能、需要来建筑适合自己的蜂巢,蜘蛛按照自己的本能、需要来编织适合自己的蛛网。老鼠和黄鼠狼都在地上打洞,但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本能、需要打洞,老鼠的洞不适合黄鼠狼,黄鼠狼的洞也不适合老鼠。“任何物种的尺度”是指包括人在内的不同物种都各自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确定活动对象的尺度,例如蜜蜂建筑蜂巢,蜘蛛编织蛛网,人作为一个物种则建造住房、编织渔网等等。所以,“任何物种的尺度”是指各种客观事物的规律。动物按照自己的本能、需要进行活动,人则按照自己的意识、需要进行活动。需要被意识到就成为目的。所以,“内在固有的尺度”是指人的主观目的。

  由上面关于“尺度”的分析可知,“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是指人懂得按照各种客观事物的规律来进行生产;“人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是指人随时随地都能用自己的目的来衡量生产活动的对象。由于人同时按照这两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因此人的生产活动才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的规律,同时也是人对生产活动的对象进行造型的规律,因为生产活动必然会涉及对对象的形式的加工、改造,即美的规律是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

  二、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生产活动的关系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与客观世界便形成多种多样的关系,人们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多种多样的关系可以归纳为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相应地,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也可以归纳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而生产劳动则是体现人与客观对象的物质关系的主要活动形式

  人在认识和掌握客观对象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和驾驭客观规律来改造和征服客观对象,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规律和目的总是相互矛盾的)统一的生产活动,即真(真即规律性)与善(善即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自由(自由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由于规律与目的矛盾,人的本质力量总是难以对象化)的生产活动,即人运用、发挥其本质力量去认识和掌握客观对象的规律以改造、征服客观对象,从而在客观对象上物化或实现其本质力量的活动。可见,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生产活动是等同的,即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生产活动。

  三、美的本质的多视角界定

  (一)从发生学角度看美的本质

  上面我们论证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产活动”,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初步得到关于美的本质的两个规定:美是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但是,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绝不限于生产活动这一形式,社会变革、科学研究、艺术创作都可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活动,都可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乃至炒菜做饭、整理房屋、穿衣打扮、养儿育女、恋爱交友等日常活动,也都有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与否的问题,也都有一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否的问题。

  因此,我们这样界定美的本质:美是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物。

  (二)从唯物论的角度看美的本质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美是具有审美潜质的客观事物,是客观的物质存在。

  美的产生虽然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但是也必须有客观的基础、客观的依据。鳄鱼、癞蛤蟆、臭水沟、垃圾堆等没有审美潜质,所以它们不可能产生美,人们也不可能对它们产生美感。狄德罗说:“我把凡是本身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在我的悟性中唤醒‘关系’这个概念的叫作在我身外的美;凡是唤起这个概念的一切,我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2]这种“在我身外的美”,就是审美潜质。就连主观唯心主义者休谟有时也承认美的客观性。他说:“想要寻找实在的美或丑,就像想要确定实在的甜与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虽然美和丑还有甚于甜和苦,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完全属于感觉,但同时也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3]108这里,事物的“某些属性”,就是审美潜质。没有这些审美潜质,就没有现实的美。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的本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客体只有在引起主体的美感时才成为美。

  客观事物虽然具有审美潜质,但客观事物的审美潜质还不是美;只有当客体的审美潜质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从而激起主体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愉悦———美感时,客体的审美潜质才变成现实的美。诚然,美的形成依赖客体的审美潜质,但把美等同于客体的属性则是错误的。斯宾诺莎说:“美与其说是被我们所观察的客体的一种性质,不如说是在观察者身上所产生的一种印象。”[3]87布罗夫说:“美在其基础上是客观性质,但是它(这种性质)没有主体就不能作为美而显现出来。”[4]桑塔亚那说:“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给任何人以快感,它绝不可能是美的;一种人人永远无动于衷的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5]可见,美的产生和实现,依赖于主体及其美感的产生。可以说,主体美感的产生是客体的审美潜质变成为现实的美之见证,即只有当主体产生美感时,客体的审美潜质才变成为现实的美。虽然从哲学认识论和常识来说,应该是先有物质而后有意识,先有美而后有美感;但从实际的审美活动看,美和美感是同时产生的,美因为美感才得到现实的确证。正如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之间皆是也,然必待诗人之神明才慧而见。”[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2]狄德罗狄德罗文集[M].王雨,陈基发,编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7:155.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美的本质的多视角界定》来源:《新乡学院学报》,作者:翟洪涛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