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财政金融>企业所得税合理避税环境及策略分析>正文

企业所得税合理避税环境及策略分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12-16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要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依法守法的重要体现,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式,通过对税法制度的合理应用,来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实现企业经济力最大化,是企业发展中不得或缺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对企业所得税合理避税环境和策略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企业所得税合理避税环境及策略分析

  一、所得税合理避税动因的基本论述

  避税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总体利润值,使利润空间进一步增大,降低税负。企业的这种避税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的立法意图,影响了相关政策导向出发点,但这种避税方式并不一定是违法的,也就是说法律上可以承认和认可避税。通过避税能促使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但合理避税与非法的避税之间却也是有所不同的,非法避税更为强调的是纳税人利用了法律和政策的不完善和漏洞,采取影响税负的行为,是违法的行为。而合理避税则是强调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相关税收政策,自身完善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结构,采取最合理科学的纳税方式,减少自身的税务支出成本,合理避税不是无视和践踏法律,而是在遵纪守法的前提条件下,对税法的优惠政策进行利用。

  (一)合理避税的直接原因

  企业合理避税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将纳税额控制在最低的限度范围以内,使企业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能够实现经济产出利益的最大化。纳税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税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到今天,不管得到了何种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但对于企业来说,税务支出毕竟是一笔相对较大的经济支出款项。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所产生的纯利润值,必然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波动,从而给企业生产运营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概而论之是资金方面的损失。由此可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减少成本的总额支出,必须采取合理的经营方式,改变自身的生产结构,使其优化,并结合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生产成本降低,从而实现企业对高额利润的追求。

  (二)合理避税的间接原因

  企业通过采取改变自身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进行合理避税,还能使企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采取合理避税手段,可以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和能力,为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以及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提供便利。换言之,企业的合理避税方式,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推行,还能进一步降低和减少企业的负债率,给企业结余出更多的流动资金。对于企业运营的稳定性而言,合理避税必然会提升运营的稳定性。如此一来,对企业的自身价值虽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间接影响显而易见[1].

  二、合理避税环境的基本论述

  (一)所得税合理避税筹划的可能性概述

  1. 国家税收立法与惠民政策种类的多样

  当前,伴随我国立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统筹规划,出台了诸多税收优惠政策。若能采取合理科学避税方式,其可被利用的空间较大。企业所得税的最新税收政策,以从过去的区域调整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产业调整为中心,以区域调整为辅助。这种政策的调整在旧税法的政策法规下的在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发新技术产区为主要注册聚集地,通过这些地区的低税率来实现避税的"失效".企业所得税的最新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税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消除,导致"选址经营"的方式基本丧失了过去税务统筹的基本价值和意义。企业所得税的最新税收政策,使对过去税率区域差异的否定和废除,对税率的产业差异进行了规范和认定,给从事与国家规定相关的产业领域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基于此,相关的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产业的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发展结构,进行统筹规划,促使税务支出成本的最小化,实现企业的合理避税。

  2. 税务咨询机构种类繁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务咨询机构越来越多。由于税法法律法制越来越完善,大部分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自身无法为企业做出合法的节税规划,采用合理的节税方案。而作为企业经营者不但要节税,还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因此,许多大型企业自己设立了独立的节税业务部门,开展了相应的节税活动。同时,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显然是不太现实的[2].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税务咨询机构的产生与发展。近些年,税务咨询机构数量不断增多,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例如我们常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等等。

  (二)所得税合理避税筹划相关方面的制约性

  1. 企业财务相关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思想落后

  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其最终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自身收入产出的良性发展,达到利润值的最大化。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其中税负是企业支出成本的重点内容。当前诸多企业自身还没建立行之有效的税务统筹方式,相关的税务精算业务也未能有专人进行对接,相关人员的队伍建设不完善。企业的税务统筹规划对交付与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这些人员自身对于税负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并未对最新知识开展相应的学习,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多只会对企业税务完成税后事务结算,并不能完成税务精准数据的上报工作,使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有不必要资金支出。进一步导致企业领导无法得知和获取数据进行纳税的统筹规划,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

  2. 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税收的优惠政策中,对不同企业都有了不同的政策优惠方式,但是由于种类的繁多,又因为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的立法政策的明显区别,导致其到至今为止,也未能形成完善的税收体系。各种优惠政策只能是以零散的方式存在,并未形成统一化。虽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所具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多,但是根据中小型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只是达到了治标的目的,而治本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的解决,扶持力度还明显不够,再加上优惠政策存在方式非常的单一化,对中小型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三、所得税合理避税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关于所得税避税的统筹规划问题

  1. 对合理避税产生正确的认识

  从传统理念角度上而讲,许多人认为避税便是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是会对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的不良行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理念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合理避税已经得到人们广泛性的认可和接受。合理避税并不等同于漏税逃税,并不是触犯法律相关规定,而是在自身的权限范围内,将税额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是一项合法的经济活动。合理避税并不只是财务部门需要注意的事,还是企业商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所要重视的问题。合理避税与其他通过违法的避税方式,例如:作假帐,钻空子等违法行为,又本质性的区别。合理避税并不会对国家的集体利益造成损害,而是使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都得到兼顾的重要举措。

  2. 全面掌握税法

  企业在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地按照税法法制规定办事,维护国家的现行税法制度。而企业要想实现合理避税,必须要对税法有全面性的了解和认识,利用好国家统筹的税收相关制度和各种惠民政策。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单单要做好财务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将税法的各种优惠政策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将税收中的优惠政策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达到企业税负得到有效减少,企业得到更多资金的运转。

  (二)合理避税的方法和技巧

  1. 建立以产业导向为主的普通性税收优惠制度

  针对以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不统一、内容结构不合理、重点内容不突出等相关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税收优惠"进行了再次补充修订,对中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将税收优惠原则进行的相应改变,由过去区域优惠为主的政策格局,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兼顾社会进步发展的新优惠税收政策格局。与此同时,将直接税收优惠政策,与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将其进行了替代,将税收优惠政策与具体项目挂钩,从真正意义上将税收优惠政策做到了贯彻落实。其次,新企业所得税税法中,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使权回归到了国家,采取了集中管理的方式,只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调整权,从而使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2. 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制度

  新企业所得税与以往的企业所得税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企业纳税地点、合并与汇总纳税以及纳税年度的起算时间等方面,同时,对纳税的方式等相关内容都做了很明确的规定。这部分规定不但能够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法律的管理上达到高度统一,而且还能确保法律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对法律的顺利实行提供便利。在收入分享制度中,外商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均需缴纳共享税,百分之三十归属国家,百分之三归属地方。而内资企业与个人所缴纳的早在01年就已经实施了国家与地方分享的纳税制度。可见,两税合并后的制度改革与协调,是目前最为紧要和关键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分配国家与地方的管理权限,促进分享制度的合理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所得税的合理回避方式,是通过企业纳税人,或者其他未通过独立交易方式所产生的业务交易。还有一部分是对国家现有的政策空间的漏洞的利用,在不触及国家现行法律的前提条件下,对企业的税务往来进行规避或减少的行为。企业在进行合理避税的过程中,会有多种路径和方法,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促进企业持续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菁菁,盖国强企业所得税合理避税环境及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 2015(13)。

  [2]赵华赛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企业所得税规避程度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 2018.

  [3]杨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一一以SCSM公司为例[J].内蒙古煤炭经济 , 2018(3)。

  《企业所得税合理避税环境及策略分析》来源:《纳税》,作者:钱学义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