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2-01-08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总规模达9.89亿[1],我国的网民群体中学生占大多数,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大学生成为目前人数较多、整体素质较高的网民。“0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便捷的网络信息时代环境,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很难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空间,观念、情感、行为和价值取向容易被左右。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通过正规的渠道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减少网络道德失范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网络道德的特点

  网络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发生的,调节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2]39。网络道德是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的精神产物,是道德在网络领域的体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道德虽和传统道德同属道德规范但呈现出新的特征,网络道德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

  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决定了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相比更具开放性。网络使得大学生的联系更加便捷的同时,让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网络道德冲突。网络生活中也存在文明、安全、诚信、心理等各方面冲突,这就需要网络道德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规范网络行为。网络生活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开放空间,人们的交流可以不受语言、地域、习俗的限制,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互相适应彼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网络道德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形成了网民普遍遵守的网络道德准则,在网络空间发挥着主导作用。网络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满足了大家对于精神的需求,在网络载体的支撑下,人们的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具开放性。

  (二)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

  与现实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网络生活中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大家秉着“人人平等”的原则进行交往,网络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在维护网络秩序之外更多发挥每个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强调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在网络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在网络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扮演网络资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一方面,作为网络资源的消费者,我们可以本着自愿原则通过注册登录享受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成为网络资源的“生产者”,当把自己的产出资源共享给他人时,自己就成为网络资源的主人。人人都可以充当网络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但同时互相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准则,在遵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的自主性允许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畅所欲言,表达想法,搜索需要的资源,但在网络空间中也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可以接收形式多样的网络内容,也经常扮演各种角色。正是由于互联网有自主性,网络空间极具吸引力,与现实道德相比,网络道德的约束力减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突出。

  (三)网络道德需要自律性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现实社会主要通过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规范伦理道德。“熟人社会”的交往可以识别对方的身份信息,无形之中有一种约束力督促人们在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较强的道德意识。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在网络社会,人们的身份相对模糊,网络道德需要靠自我约束维持网络秩序,形成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网络监督的脆弱性对网民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生活发生的网络诈骗、网络诚信缺失、网络安全等问题呼吁网络道德自律。在网络空间,人们享有自由的权利,也应履行自律的义务。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营造文明自律的氛围,积极主动地承担网民的责任,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智能产品快速发展和网络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教育目标相对模糊、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

  (一)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教育目标对于整个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指引着德育工作的方向。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伴随网络科学技术发展而来,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范畴,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理想人格,基本目标是网上与网下自我的统一性,最终目标是慎独,理想目标是网上形成较高道德水准,促进现实道德水平的提升[3]”。对于微观层面的落实网络道德教育目标和道德目标主体大学生具体举措仍缺乏针对性。高校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传授道德理论知识,在必备的计算机课程中受课时限制导致只注重网络技术的实用性教育,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成为考核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网络道德实践,容易出现大学生网络使用能力强但网络道德滞后的情况。在缺乏道德他律约束的网络面前,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处在自我状态,自由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薄弱、网络道德情感逐渐淡化、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二)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紧密相连,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网络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网络道德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就目前大学生接受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将网络道德内容变成了忽视道德情感的抽象物,使学生很难共情,未能将网络道德知识与大学生接触到的网络世界连接,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老师形成共鸣,无法将网络道德内化为心中的准则,外化为网络行为。部分学生在明知网络文明公约的前提下,仍然为了获得自我满足在网络空间做出不文明行为。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养成方面,以理论课为主,缺乏道德实践,未能联系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常见的网络道德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三)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只有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为主,辅之以社会热点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剖析网络现象,让大学生遵循网络道德规范。极少使用疏导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对于学生考核仍以考试的形式为主,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与传统道德教育类似,忽视学生内心需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而进行单一的理论说教,让学生不易接受甚至引起厌倦的心理,未能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目标,达到提升网络道德水平的效果。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应挖掘身边的网络道德资源,运用鲜活案例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趣味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水平的路径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促使大学生立德修身增强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提升网络空间获得感,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的客观要求。鉴于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通过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拓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是否科学。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教材中涉及道德的模块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侧重从现实道德角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将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规范融入知识传授过程。通过开设一些与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如伦理学,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大学生呈现网络道德教育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加强公益网络宣传,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修德立身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网络安全、网络诚信教育,让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网络现象;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建设,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设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避免大学生因学业生活压力走向极端,减少因逃避现实而沉迷网络、不合法宣泄等网络道德问题。

  (二)拓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坚持多方力量协同。除学校教育外,家庭家风、社会舆论和文艺作品都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发挥着启蒙作用。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正确的道德观念陪伴大学生成长;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对于社会领域出现的与道德有关的热点问题应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法治、公共、规则和责任意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对于一些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的现象要及时廓清,共同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优秀的文艺作品可陶冶大学生情操、启迪大学生心智、引领时代风尚,通过呈现优秀的文艺作品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深入挖掘文化经典,让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

  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相比,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从依赖道德他律到侧重道德自律,从外在的干预和监督转变为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的养成依赖于大学生拥有强烈的网络道德情感,形成健全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遵守网络道德要求,才能规范网络言行。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坚持慎独,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3]100-101。网络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头脑中产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进而在虚拟性和隐蔽性并存的网络空间,自觉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远离不良网站、避免沉迷网络、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在点滴网络道德实践中升华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塑造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网络文化认知。四、结语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决定了网络道德也具有开放性、自主性,需要大学生增强自律。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相对薄弱,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高校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1.

  [2]刘旭升,贾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3]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7.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来源:《品位·经典》,作者:肖书芳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