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科学>探究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功能美>正文

探究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功能美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2-02-21 所属栏目:建筑科学

  

  在浩瀚如烟的中华造物文化史中,琉璃仅为沧海一粟。昔人对于琉璃的概念模糊不清、混乱不堪,往往将其与玻璃相混淆。时至元代,人们才把建筑范畴中所应用的低温彩釉陶制品称之为“琉璃”,并与玻璃制品相划分。到清雍正年间,方以“玻璃”一词固定专指纯净透明的玻璃。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琉璃”的论述甚少,唯有点滴记录。但它作为“艺术质造物”的魅力,却在我国的古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探究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功能美

  1建筑中琉璃工艺的发展

  琉璃作为建筑用陶的一种,其产生和演变不可避免的依托于我国建筑陶器工艺和技术的发展。早在商代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制作出陶质瓦件。西周至秦汉,建筑陶业迅速发展,产生了诸如板瓦、筒瓦、瓦当等陶器构件。此时建筑陶器的形制和纹样更为发达、丰富,砖瓦体制也更趋完善,甚至出现了“秦砖、汉瓦”等建筑名品。这为今后琉璃瓦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我国关于建筑琉璃的记载,最早可见于晋人葛洪《西京杂记》中:“昭阳殿……窻扉多是绿色琉璃。”这表明了汉代已有以琉璃作为建筑装饰的意识。到北魏时期,始创于汉代的低温铅釉陶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釉色在单色的基础上向多色迈进,而且实际用途也更为扩展,除作明器外,还应用于宫殿的建筑当中。据《太平御览》引《郡国志》载:“朔方太平城,后魏穆帝造也。太极殿琉璃台及鸱尾,类以琉璃为之。”这表明北魏时的宫廷,已开始烧制琉璃作为建筑构件。这一说法在后来的实物勘察中也得到了验证。建国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北魏京师太平城遗址发现了琉璃瓦残片。日人上田恭辅藏《中国陶瓷的时代研究》中,也印有北魏时期的绿釉琉璃瓦片。北魏出现了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琉璃构件实物。这一时期的建筑琉璃仅有鸱尾、勾头、滴水几类檐脊装饰构件。至北齐宫殿仍只有少数黄绿琉璃,《邺中记》载:“北齐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可知此时建筑琉璃的制作依然还不普遍。唐代时期的低温铅釉陶工艺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陶器“唐三彩”的烧制成功,不仅使建筑琉璃的色彩除具备了黄、绿釉之外,还增加了蓝釉。而且其成熟的制作工艺还极大的推动了建筑琉璃的繁荣。据《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载:“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可见当时建筑中使用琉璃构件的盛况。唐代的琉璃构件仅作为屋顶的周边装饰,因此称之为“剪边琉璃”。宋元时期建筑琉璃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详尽介绍了当时釉陶砖瓦的原料配比、生产工艺、产品规格等。这表明了宋代建筑琉璃已有标准化规格,其实际应用也形成了固定规制。这一时期大型建筑物的屋顶,或用琉璃瓦与青瓦组合,形成琉璃剪边装饰。或以琉璃瓦全部覆盖,形成整体效果。宋代建筑琉璃装饰的代表佑国司寺“铁塔”,是研究宋代琉璃构件的重要依据。元朝在宋代的基础上开设了“琉璃局”,进一步规范了建筑琉璃的生产。此时的琉璃构件不仅出现了白、赭、褐诸釉色,而且使用范围也从皇家宫殿扩大到寺院、庙宇、宝塔等多种建筑之中。元朝的建筑琉璃艺术,以山西永乐宫中的构件极具代表。明清时期建筑琉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制作规模、分布范围和精良技艺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一时期不仅有在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等广泛使用的琉璃瓦件,还出现了大量的全琉璃单体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九龙壁等。在建筑琉璃釉色方面,清代极为绚丽,出现了天青、鹅黄、宝石蓝、牙白等色,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表现在红色系中,已区分有紫红、粉红、浅红……。明清作为建筑琉璃最后的鼎盛时期,各种色彩、技术、形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时至今日,建筑琉璃的使用已无等级制度的约束,其范围更扩展于民宅、商业、公共建筑等广泛的领域。

  2建筑琉璃的实用功能

  2.1结构的适应性

  我国的建筑琉璃构件首先是因为实用产生的,而其实用性质大多体现在对于建筑结构的适应性上。依据建筑结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琉璃构件在其类型、形制、尺度等方面也相应的有所差异。例如,瓦件中的割角板瓦其横截面往往制为1/4圆形,且瓦身则按45°斜线割去一个斜角,这是适应戗脊、岔脊或垂脊翼角板瓦陇脊根部的位置要求,在安装时两相拼接合为直角的结果。又如折腰板瓦呈纵向弧线形,似将普通板瓦向两端折起,它是适应卷棚式屋顶瓦面在屋脊交汇处安装的构件。这些琉璃构件依附于结构,在顺应结构的基础上发挥其加固与保护建筑的实用功能。体现出了与建筑结构的强烈一致性和准确适应性。

  2.2效用的多样性

  建筑琉璃构件效用的多样性取决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能。琉璃构件相较于传统的陶质构件,具有抗折性、抗腐蚀性、抗变色性、耐火性、耐极冷极热性、低吸水率等优点。在我国北魏之前的建筑屋顶多采用布瓦覆盖,吸水率高,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其自身重量也会随之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物的负担,使得屋顶极易倒塌,对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琉璃构件避免了这些缺陷。琉璃制品表面的铅釉质层,不仅加强了雨水的流动性和屋面的排水效果,而且增加了防风、防火、防雨雪、抗氧化的耐久性能。使得建筑物表面历久弥新,无苔无藓,起到了确保建筑屋顶稳定性,保证建筑物安全的作用。琉璃构件这种效用的多样性,是建筑琉璃实用性的另一层重要体现。

  3建筑琉璃的审美功能

  3.1形式构造

  建筑琉璃构件的形式构造主要体现在它的整体结构和个体造型两个方面。首先在整体结构方面,建筑中的琉璃构件呈现出了明显的格律体与对称式的布局形式。格律体布局中的重要标志即“骨架”的存在,其中以九宫格、米字格骨式最为典型。明清时期建筑庑殿顶的俯视平面图正好是格律体骨架的一种变形,而且在建筑屋顶的固定位置安装固定琉璃构件的方式也与格律体布局的创造方法相似。可见建筑中的琉璃构件具有格律体的布局特点。对称式布局包括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对称布局多是轴对称样式,即为建筑物整体“骨架”的左右对称,如故宫的太和殿,无论是平面图还是具体实物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左右对称布局结构。其次在个体造型方面,建筑中的琉璃构件个体轮廓也多呈现出左右对称的轴对称格式。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建筑物屋顶的琉璃脊饰、勾头和滴水等。建筑琉璃构件在形式构造中的这些表现,使得建筑物的整体更加具有规整性和秩序感。

  3.2形象风貌

  建筑琉璃构件中的形象内容丰富,题材包括:几何纹、动物、人物、器物、戏剧、历史故事等。这些题材的工艺技法多样,因其位置不同而表现不一。一般而言,当题材形象作为瓦当、勾头、滴水等砖瓦构件装饰时多为浅浮雕式的立体花纹图案,以单独或组合元素构成的适合纹样为主;当题材形象作为建筑屋脊的装饰时多为堆贴塑刻式的立体表现纹饰,以二方连续与连景式故事纹样为主;当题材形象作为建筑屋顶脊兽、脊刹时多为捏模雕塑式的夸张立体塑像,以个体的组合形象为主……建筑琉璃构件的形象风貌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深刻,往往因时代不同而风格相异。但总体来看,琉璃构件的装饰形象具有题材丰富、表现技法多样、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灵活生动的特点。

  3.3色彩表述

  建筑中的琉璃构件具有色彩绚丽丰富,配色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北魏时期的琉璃构件主要为绿色,至明清釉色发展为黄、绿、蓝、白、赭、褐、黑、天青、胭脂红、鹅黄等。伴随社会时代的发展,琉璃构件的色彩体系不断壮大,且用色制度也更为完善。相较于布瓦,建筑中的琉璃构件显示出了色彩绚丽丰富的显著特点。正因琉璃构件色彩的丰富性,决定了其配色形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主要表现在整体的色彩布局与个体的色彩搭配两个方面。在整体布局中,以屋顶的“剪边”和“聚锦”形式最为突出。“剪边”即为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种类与屋面不同的瓦件,以突出屋面边际线的形式,实为一种“边框效果”。清代的“剪边”装饰较为兴盛,位于北京故宫的古华轩就是“剪边”形式的代表。而“聚锦”是指用两种或多种颜色的琉璃瓦在屋面拼出图案的装饰形式,它始创于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屋面上一大两小对称的菱形图案即是典型的“聚锦”装饰表现。琉璃构件的个体搭配主要有黄配绿、蓝配黄、黑配黄、红配绿、黑配白、蓝配黄和绿……所有这些色彩表述,为传统建筑物营造出了庄重华丽的视觉效果。

  4建筑琉璃的认识功能

  4.1政治象征性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由传统儒家“礼”制观念所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生活、服饰等各个方面,建筑琉璃构件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必然受到这一制度的影响。《周礼·考工记》载:“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黄居中央,象征权力,西汉中期以后重土德,尚黄,黄色只能为天子专用。明清规定为帝王所建宫苑、陵寝、庙宇皆用黄色琉璃;亲王府邸可用绿色琉璃;平民家舍仅限黑、灰等色,禁用琉璃。《大清会典》载:“康熙二十年议准,琉璃砖瓦、兽件大小不等,一共分为十样。”建筑中的琉璃砖瓦、兽件规制,包括兽件中脊兽的大小、奇偶、数目等都有具体而严苛的规定。可见建筑中的琉璃构件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社会属性,成为了皇室的代表,达到了区别于民众,彰显皇室权威的目的。琉璃构件在这一层面具有了政治形态的象征性。

  4.2文化内涵性

  建筑琉璃构件作为传统物质造物的一种,其本身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与传统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的紧密联系之中。中国素有五行之说,琉璃构件的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匹配,故古代以黑色琉璃装饰文渊阁,寓意水克火,起保护藏书的作用。刘敦桢曾在《佛教与中国建筑之影响》中指出:“我国古代宗教……其与我国文化发生密切联系者,当推佛教为最。”佛教在琉璃构件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佛教形象与纹样上,如观音、力士塑像,莲花、忍冬纹饰等。除受道家阴阳五行与佛家文化影响,琉璃构件还体现了丰富的社会风俗因素,如在建筑脊饰中常见的“忠、孝、节、义”题材,岭南建筑中常见戏剧、故事题材等,这些都表现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吉祥寓意的诉求。琉璃构件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社会生活的物象反映,其造型与装饰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建筑琉璃构件是我国伟大的造物结晶,它是传统陶瓷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彰显着我国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的产生和设计首先以实用为目的,而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审美效应,进而具备认知功能,实用功能相对弱化,现今琉璃构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殿起.琉璃厂小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楚辉.琉璃在建筑环境中的装饰应用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樊桂敏.中国古代琉璃瓦初探[D].南京:南京大学,2011.

  [5]王荣荣.中国古代建筑琉璃装饰艺术文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1):100-104.

  《探究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功能美》来源;《陶瓷》,作者:刘瑶 喻宏 万旭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