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广泛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农业生产劳动是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主要的生产活动,劳动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也是当前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综合性育人实践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中劳动的内涵
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今中外,人们早已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类生存及生活的重要性,并留下许多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成果,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劳动及劳动教育思想。世界各族人民关于劳动的各种论述,充分体现了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恩格斯说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①。这句话表明了劳动是人类的生活的首要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人的本身就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劳动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活动形式。
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中国社会的具体发展过程,也体现和遵循着这一规律。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沉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也是依赖于劳动而实现的。劳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途径
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主要借助学校教育、礼仪制度等方式来实现,甚至以家风家训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从而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劳动内化为传统美德。传统礼仪制度、学校教育以及家训家风成为劳动教育的三种重要途径。
( 一) 传统礼仪制度在我国古代,祭祀方面的礼仪占据礼仪制度的首要地位。这部分的礼仪制度中也包括着劳动教育的有关内容。社稷一词就能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地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社稷这个词常用来代指国家。“社”和“稷”这两个字的原意分别是土地神和五谷神。为了满足衣食所需,古人渴望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并期待依靠在土地上耕耘获取五谷丰收。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即使愿意辛勤劳作,要获得土地及五谷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古人在辛苦劳作的同时把获得土地及五谷的愿望寄托在土地神和五谷神信仰。以恭敬之心及献上珍贵物件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活动成为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古代社会还专门设置了社稷坛,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展开祭祀活动。通过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活动,以期土地神和五谷神保佑国家太平、农民丰收。另外,除了国家举行祭祀活动以外,普通民众也可以自发地展开民间祭祀活动。民间祭祀活动拉近了邻里乡亲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伴随着各种欢庆活动。比如,民间至今依然存在的“社火”“社戏”活动。这些多样化的礼仪活动,以潜移默化的力量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着劳动的重要性,并渗透着劳动教育的理念。
( 二) 学校教育古代的一些学校会采取耕读结合的教育制度。据有关文献记载,在西周时期的一些学校就实行了这样的制度: 农村子弟秋收完毕后进入学校学习,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一般来说,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这种耕读结合的教育方式,根据季节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将生产劳动与学校教育二者充分结合起来。”① 春秋时期,农业劳动尚未在儒家思想中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墨家等学派都比较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不仅带领弟子学习农业知识以及理论,同时还展开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弟子养成勤劳、朴素的优良作风。在我国的汉代,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因此在官学教育中,已经摒弃了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内容。但是,在很多私学中,依然沿用以往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教授学问的同时,开展农业生产劳动。这些教育实践在魏晋隋唐时期也依然存在。
( 三) 家训家风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诸葛亮在有关著述中对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论述。诸葛亮的《诫子书》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诸葛亮认为,对孩子进行勤俭持家的劳动教育,有利于人才培养和良好家风的形成。
三、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影响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内涵,其中也提到了具体的措施,主张开展连续不断的劳动实践。传统劳动教育理论对中华民族勤劳朴素民族品质的养成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劳动教育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劳动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实践而提出的,能够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是否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理性的认识和有选择地继承。所以,当今社会开展的劳动教育对传统文化不可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观念指导之下,对传统文化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进行扬弃。①
( 一) 耕读结合模式通过对历朝历代的教育的研究得知,生产劳作之余学习读书的劳动教育传统一直得到了延续。很多教育学家认为,将读书和农耕劳作这两件事结合起来,不仅对于一个人和一个家庭来说具有益处,同时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能够积极从事农耕劳动,不仅可以满足对国家赋税的供给,同时还能够确保自己家庭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也能够避免出现 更多的不法行为。如果在农事闲暇的时间读书、学习,有助于不断地修身养性。所以,这种耕读结合的教育形式,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① 我国很多的农业科学家,都是接受耕读结合教育的典型人物。通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技术提炼成为科学理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 劳动教育规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勤劳朴素的优良传统,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对于传统劳动教育有一套特有的规范制度。《礼记》等经典的著作都对劳动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论述,明确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月令》提到了按照季节来从事农作活动的制度。根据具体的自然规律,随着季节的推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劳动的安排。因此,当今教育管理也可以在其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和借鉴。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制度设计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实际,结合每一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具体的劳动教育有关方面的内容制定。这样,就能够为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提供规范和依据。另外,要加大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且组织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和家长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通过多方力量的相互配合,对社会大众进行劳动教育规范的普及,积极举办和组织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就能够在全社会充分贯彻劳动教育理念,鼓励各项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
三) 劳动教育典范对于劳动而言,这种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推广时,相比较枯燥的理论说教,具体的亲身实践以及劳动示范更加具有说服性和有效性。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的劳动教育的模范人物,比如说上文所提到的颜之推、曾国藩等人,都以自身的行为,为子女和后人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成了劳动教育典范。我国的传统礼仪制度明确地规定帝王和诸侯都要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并且通过仪式来昭告世人,让人们都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这一举动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劳动教育的推广,对于民众起到有效的教化作用。在劳动教育中,各种典范榜样所发挥的力量无穷无尽,正是有了这些模范的人物,劳动教育才能够在中国社会不断地普及和推广,并形成了光荣的劳动传统。因此,通过对于传统文化中各种典范的劳动人物所发挥的教化作用的借鉴,推动现代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比如通过对于劳动模范典型事迹的宣传,也能够在整个社会,实现良好的效应和带头作用,让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活动。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也要为子女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家长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热爱劳动的家风。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劳动教育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充分地学习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陈铁、钱志海: 《坚持劳动育人努力打造“农耕文化”》,《教书育人》,2021 年第 4 期。
[3]帅宁华: 《劳动文化回归视域下的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江苏教育研究》,2021 年第 4 期。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来源:《中国文化与管理》,作者: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