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园艺>谈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正文

谈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2-04-25 所属栏目:园艺

  

  “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闻予鲁周公……盛于国朝……以为比屋之饮”,茶,作为一种饮品,自古至今,被文人雅士所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讲究于方寸之地营造出自然山水意境,具有极高的的文化和艺术造诣。茶与园的关联,极大程度上是通过文人雅士的推崇与传承。在古代文人心中,品茶不仅只是口腹之感,更是一种平和心性、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园林也不仅只是人之居所,更是文人长物的空间载体与隐逸交友之地。“饮于园”与“隐于园”之间的融通交汇,使茶文化如同绘画、诗歌、戏曲一般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渗透。

谈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茶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

  1.1茶:文人之好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品茶是一项极为普遍且闲情雅致的活动。茶文化形成于唐,盛与宋,至晚明时期快速发展,颇多文人雅士痴迷其中,如:文震亨、李渔、张岱等,皆成为茶文化发展的推导力量,使嗜茶之风更为浓厚。文人的日常生活与茶密切相关,如娱乐、学书、交友、出行等皆与茶难舍难分:“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他们借煮茶品茗娱乐增趣,悠闲自得;“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以啜茗学书;“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啜茗汁,举无生话。”以茶待客交友;“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游于山水之间享品茗之乐。

  1.2园:文人之居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源远流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讲究在自然中造园,在园中绘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诸多古典园林中普遍提供了娱乐、起居的场所,如亭台榭阁、假山、水池等,模拟自然山水地形与植物配置,以再现原野真趣。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主要靠工匠和文人,由于古时工匠的技术有限,文人与工匠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文人兼工匠者屡见不鲜,使得文人思想广泛渗透于古典园林中。以论文雅事为好的文人,尽自身造诣,在造园、起居中相伴文人气息,以便“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寓意奕棋”。

  1.3茶与园

  茶与园林都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起居和寄托情怀之物,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既具象日常,又抽象入微。文人借饮茶平和心性、交友纵乐,最终抵达内心境界。在茶文化盛行的影响下,园林中的布局、意境、文化等皆融入品茗所需和品茗的意与境。

  2园中品茗的意与境

  2.1品茗有意:静观山林

  归隐思想是古人造园的起因之一,特别是执着于回避世间俗人俗事的文人雅客,而这种归隐思想和厌世情怀在品茗中充分表现出来。“树声居尝闭门宴坐,焚香啜茗,启处服御,笑饮在所,休休然其和光。...不垢俗而隐。”摆脱宦海生涯的士大夫,择一地造园,脱离世俗的种种束缚,将一腔热情投入到造园与茶事活动中,于园外种茶、采茶,园内敞小寮、设茶灶烹茶、品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回归自然,静观山林,此间清雅脱俗的田园活动,不被凡尘琐事所累的心境,正是其追求的自由豁然的境界。“海上僧量虚来,以普陀茶一裹贻余。余遣僮棹舟往湖心亭挹取水之清澈者,得三缶,瀹之良佳。”品茗活动也是文人静观山林时的享受之一,与友人于屠氏废园雅集之时,“白云映空,黄叶覆地,茶灶熏炉,烟霭相杂……三四闲人各出鼎彝珣璏,指点摩弄于虚堂之上,不觉耳目清快,神情散朗,疑不在尘世间”。可见,隐逸之士嗜好园中品茗,不仅在煮茶品茗中回归自然山林,排解内心苦闷,以茶为伴为雅致生活和园林空间情感带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更以茶比德,在氤氲茶香中坚守高尚节操,不被“垢俗”所染。

  2.2品茗有境:壶中天地

  中国古典园林与品茗都追求意境的营造,游一园与品一茶若是没有好的境界,必少了一些雅趣。园林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其中格局好似茶杯中飘散的茶叶,布局自然随机又不失风雅。园中品茗如同杯中窥景,将满园风光揉入一盏好茶,此时杯中茶即成为园中园。“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啜茗于四时园景,杯中茶叶沉浮、茶色由浅入深如同人生起落、仕途艰辛一般,将园林景观营造与自身情怀入杯入茶入味,将人的所有感官紧紧融于一园之景、一茶之境,使人在品茗中与外部园景沟通交互。一抹园色、一缕茶香构出世间万物,可见,壶中自有天地。

  3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影响

  茶文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渗透于园林的整体环境中,而并非独立线性存在。饮茶之时各中心境,使茶文化与古典园林相互融通。虽未形成固定的古典园林空间格局,但茶文化将古典园林空间整合一体,渗透在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空间布局、意境营造、历史沉淀之中。

  3.1园之起:茶与造园之理

  饮茶所能到达的幽雅清逸的心境与中国古典园林所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之理不谋而合。饮茶与造园,是两种生活艺术,但表达着同一种对回归自然山水的理念。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内有对联: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古月映池,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松间林下,是饮茶的佳境,凭借对品茶周边环境营造的向往,造园家对整个园林的设计构造遵循茶境的自然美好,做到:品茶之处,即游观之佳境。将对饮茶的需求贯穿至古典园林的整体空间营造中,园中物质与茶文化精神相契合,一景一物似杯中茶叶,自然随性,清丽淡雅。无论是叠山理水、亭台楼宇、花鸟绿荫等园林小品,还是吟诗作画、抚琴畅谈、研习论道等园居生活,茶都给造园的文人雅士赋予了无穷的生活意蕴,增添了更多的悠然自得与随性雅趣。

  3.2园之建:茶与园林布局

  为了满足在园中饮茶的需求,造园家在建园时往往设有专门的茶寮、亭台楼榭等场所,于内设有茶灶、茶注、茶盂等器具。可见,茶事活动丰富了艺文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古典园林内部的空间布局。“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惧,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帨悬之...即置房中...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积。”由许次纾对茶寮的描述可知,茶寮常设置在小斋之外或与书斋同设,需选“高燥明爽,勿令闭塞”之地。“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陆树声描绘了园中设茶寮的具体位置以及与禅客高朋交友时的品茗生活。由此可见,茶寮的位置布局讲求高燥明静,内部茶具一应俱全,且摆放有规,为雅士赏玩之物;同时具备禅意,文人与禅客相对而坐,共饮茶汁,以求性灵舒畅。此外,亭台楼榭、假山泉池、茂林修竹等地,也是品茗的好去处,在此设置石桌、安置茶器,以借外景达到内心与自然环境的交互。

  3.3园之境:茶境之与园境

  茶之境,既出于清浅的口腹之感,也是人内心境界的外在表现,茶之境可得物之境。袁宏道《瓶史》中论赏花:“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提出赏花有茶饮相伴方为佳境,而非在高谈阔论与醉酒喧闹中获得单一的游观体验。茶境成就花镜,两者融合互通,最终达到文人内心极具风雅的境界。赏花如此,园中其他各景皆同。茶境可以说是心境与园境的桥梁,造园寄情,饮茶入境,加深了人与景之间的沟通感触,和谐了人之感与园之境。园境入目,茶境入心。

  3.4园之兴:茶与园之兴盛

  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名胜,好就园烹茶论道。品茗于园之风渐起,文人造访留下大量诗词绘画,致园之声名渐盛。以“天下第二泉”为例,(以下简称“二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庭院式园林,位于无锡惠山东麓的缓坡地带。泉水景观形成于唐,以流瀑、双池、明渠等景观微有名望。随着品茶之风在唐代盛行,访水品茗成为文人向往,先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在《惠山寺泉记》记载惠泉之甘甜、醇厚,后有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对适宜烹茶的泉水发源地进行排名,惠泉高居第二。在这2个名单中,“无锡惠山寺石泉水”恰好均位于第二,也是唯一一个在2个名单中排名一致的泉水,因此,较其他排位颇有争议的水源,“二泉”的名声渐起,并且相比于排名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和“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一在江中,一远于城市),具有更优的地理位置。文人才子按图索骥,竞相造访,烹茶赋文,留下诸多诗文画作。由此,二泉之盛名到达巅峰。二泉名胜的形成除了自然地理的优势,亦离不开世人对茶文化的追捧。在江南地区,像二泉这样因茶而盛的古典园林不在少数,茶文化是诸多园林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园林内部承载的超脱物质的历史价值与内涵。可以说:园因茶而变,因茶而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中,茶文化是人们交友纵乐、寄托情怀与园林物质空间、景观营造之间的媒介,不仅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内涵,也使整个园林景观都暗含茶的意蕴;园林中茶寮、亭台楼榭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古典园林内部空间的格局构筑,也使造园形式趋于多样化。在当下,尚茶之风仍盛,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以及现代园林的创新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如何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基础上再次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富含韵味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再次深思。

  《谈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来源:《福建茶叶》,作者:孙锦 张万荣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