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 统 插 花 艺 术 在 道、儒、释三家的影响之下,孕育出了同时结合“人类性灵与植物美质”①的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运用具有鲜活生命的植物材料进行创作,具有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迥然不同的特质。“首重 意 趣,次 及 形 式,而 后 色 彩。”②中 国 传统插花艺术将意趣放在首位,对立意极为重视。抛开视觉艺术均具有的基本的对“美”的追求,有必要从更深入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进行挖掘与提炼。
一 道:天人合一
西汉初期,因为政治领导与社会的趋势,道家思想最为流 行。历 史 上 著 名 的“文 景 之 治”便 是 道 家黄、老 之 术 的 天 下。因 为 道 家 学 术 思 想 的 盛 行,法家、阴阳家、杂家等思想也都化为附庸,“汉末道家的隐士思想与墨家变相的游侠思想结合,产生了道教的雏形”②。后 来 的 儒 之 崛 起、释 之 注 入,从 三 家 鼎立到三教融合,并各自形成分工,均不能离开土生土长的道家与道教之基础。
(一)天人宇宙说人类在世间生存,对其所处的宇宙世界充满好奇与怀疑,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文明都需面对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宇宙的定义,最早来源于汉代《淮南子》“上 下 四 方 曰 宇,往 来 古 今 曰 宙”③的 论述,宇宙即是空间加时间的代名词。但在周、秦以前没有“宇宙”的名称,只有“天地”的观念,宇宙即是天地。天地未开之前是混沌状态,在《易经》学术体系看来,混沌状态就是“阴阳未分,一画未生,六凿(六爻)未动”④的 状 态。等 到 混 沌 初 开,天 与 地 就 如 同鸡蛋,地球是鸡蛋的蛋黄,地球的大气层与太虚是鸡蛋的蛋清。天地与人体一样,是有生命的机体,无时不刻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二)空间中的动态平衡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相互对立的元素。在《历代插花》所整理出的历代插花作品案例中,几乎 每 件 作 品 在 空 间 中 都 能 找 到 动 态 平 衡。如花枝体积上的大与小;位置上的高与低、前与后、左与右;色彩上的浓与淡;质量上的轻与重;构图上的团块与线条,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对动态平衡的追求。以清代 和 民 国 时 期 较 为 成 熟 的 作 品 为 例 进 行分析。
(三)时间中的动态平衡一件插花作品就是一个小宇宙,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一朵花从花苞到半开到全开到凋谢,其生命的过程在荣与枯之间得以展现。一根枝条插在花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生根展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表现。春、夏、秋、冬,岁月流转,四季更迭,这是天地的运行规律。而人的出生、青壮年、衰老、死亡,乃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则是对天地循环运转的呼应。将代表死亡的枯枝融入作品当中,与色彩鲜艳充满朝气的花朵放在一起,在对比中展示生命的奥义,是极具智慧的插花作品。
二 儒:托物寓情
汉武帝与董仲舒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使孔、孟、荀以来的儒家思想,一跃而成为经师人师的天下。儒家学说成为了走仕途的工具,关系着国家的命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道、儒、释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相互排斥又彼此吸收,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到了宋初,儒家学者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了宋代的“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格 物 致 知”学 说。到 了 明 代,王 阳 明 提 出 “正人心,息邪说”的“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将严苛隐藏在井然秩序表面下的人欲解放出来,点醒众人“情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可贵之物。
(一)情为何物情,在人类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最是动人心魄。仅从文学角度来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多少佳作都是由情而生、因情而起,带给人无限感动,令人难以忘怀。
(二)花的象征化与拟人化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花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途径来传情达意。这个合理途径就是“花的象征化及拟人化”。花不仅有形、姿、色、香 等 外 在 美,同 时 还 具 有 气 质、神 韵 之 内 在美。而对花的内在美的欣赏则是中国人赏花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人认为,花同人一样是有灵性的,是具有精神的。因此,人们视花为友、以花为客、尊花为师。
(三)以花传情有了载 体,有 了 途 径,于 是 “以 花 传 情”得 以实现。《诗经》和《楚辞》中,有大量先民们采摘野花香草借以传情明志、祭祖祭神的诗歌记载。如《诗经》中的“维士 与 女,伊 其 相 谑,赠 之 以 芍 药”③以 及《离骚》中的“扈 江 离 与 辟 芷 兮,纫 秋 兰 以 为 佩”④和《九歌》中的“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⑤等。
三 释:物随原境
魏晋时期,佛教学术思想由于西埵氏族崛起、争霸入主中原而源源不断向东输入,携新颖玄奥的哲学与中国儒、道两家文化相互融合,奠定隋、唐以后中国文化与中国佛学勃兴的阶段。自东汉到隋唐,大约经历了四五百年时间,完成了将印度佛教思想吸收成 为 中 国 佛 学 的 过 程。至晚唐五代时期,道、儒、释三家学术阵容完全形成。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佛前供花使中国的花文化逐渐以固定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瓶供中插一朵荷花、一个莲蓬、一片荷叶,象征花、叶、果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同放。
(一)崇尚自然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从其对待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自然与人工交接环境的态度即可窥见。天地有大美,人在天地中。对待自然天地,中国人是一种崇敬心理。古往今来多少山水画作品,描绘了无数高远、深远、平远的自然景象。无论是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是烟波浩渺的茫茫水际,人和人工构筑物如建筑、舟车、石梯、井栏等,都是极为渺小的存在。它们隐藏在自然山水之中,与天地融为一体。人甘愿在浩瀚天地间充当自然的陪衬者,而不是凌 驾 其 上 的 主 宰 者。中 国 文 人 具 有“仕”与 “隐”的双重身份,而“隐”就是指对自然山水的隐逸情怀,是在不得志时用以疗伤的所在。
国园林是不二代表。(二)师法自然明代园林大师计成在其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 “自然天成之趣,不烦人事之功”①,这是中国造园艺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园林中的景物均需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组织和布局,通过一拳山石、一勺清水、一草一木来体现出山川江海的万千气象,并且做到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巧于因借、精在体宜”②。
(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唐代欧阳詹的《春盘赋》描绘:“多事佳人,假盘盂而作地,疏绮绣以为春。丛林具秀,百卉争新。一本一 枝,叶 陶 甄 之 妙 致;片 花 片 蕊,得 造 化 之 穷 神 ……庭前梅白,蹊畔桃红。指掌而幽深数处,分寸则芳菲几丛。呼噏旁临,作一园之朝露;衣巾暂拂,成万树之春风……彼有材实,我则以短长小大而模;彼有文华,我则以元黄赤白而晕。故得事随意制,物逐情裁。凝神 而 珍 奇 竞 集,下 手 而 芬 馨 乱 开。”②在 盘中重现自然之景,以方寸之地营造或幽深、或斑斓的意境,是从古至今被赞赏肯定的插花法。
四 结 语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首重意趣,在立意上具有“天人合一、托物寓情、物随原境”的特性,分别对应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道、儒、释三家学术思想,是三家鼎立、三教合流在插花艺术中的具体映射。
[参 考 文 献]
[1] 黄永川.中国插花史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2] 中国插 花 花 艺 协 会,第 七 届 中 国 花 卉 博 览 会 组 委 会 (北 京 展区),北京花卉协会.首届中国插花花艺论坛[M].北 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2009.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 )》,作者:徐 寅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