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发展至今,妆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无论是线条的运用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在体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体现着精致的美感。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不仅符合了观众审美意趣,也推动了剧情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时尚彩妆成了人们审美观的体现,它与戏曲妆容在表现形式有一定差异,但二者的本质艺术特征是相通的。
一、戏曲化妆起源
戏曲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据考证,中国戏曲的起源与祭祀活动有一定关联。在古代,祭祀活动的组织者出于对神灵的虔诚之心,会在参与祭祀的人的脸上涂涂料,这种方式不断演变,最终发展为戏曲化妆。为了省去繁琐的化妆流程,后来出现了用油彩面具替代妆容的做法,各个民族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面具,但是,戴面具会限制戏曲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展现,因此,在戏曲表演中戴面具的做法不多,多数戏曲表演仍然以妆容为主。在古代,观众通常距离戏台较远,古代的演出没有音响等设备扩大演出效果覆盖面,因此需要五颜六色的戏曲妆容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舞台上常见的戏曲妆容包括常见的红、黄、蓝、白、黑等颜色,不同颜色的妆容可以使观众快速进入剧情。为了彰显戏曲的独特性,戏曲妆容往往相对夸张,夸张的妆容可以使演员快速进入角色,更好进行演出。
二、时尚彩妆艺术的特点
时尚彩妆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化妆形式,与我国传统的戏曲化妆有一定不同。现代社会节奏较快,人们的审美倾向会随着时尚风向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们关于时尚彩妆的审美也在不断改变,在色彩运用方面,现代时尚彩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表达人物特点、反映作者构思即可。
三、中国戏曲妆容艺术的特点
程序化是中国传统戏曲妆容最明显的特点。程序化的谱化妆起源于面具,面具让戏曲演员在展现面部表情的多样性上受到较大限制,无法达到多元化的发声与表演效果。和面具有本质不同的是,尽管戏曲化妆和假形、假面等形式如出一辙,但是演员可以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造型表现力。常见的戏曲行当如生、旦、净、末、丑等,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妆容,大体可分成碎脸、六分脸、十字脸、三块脸、整脸等不同样式。戏曲化妆大致可分成八个步骤:1.拍彩。拍彩就是打底,很多青衣演员在打底色的选择上以嫩肉色为主,达到遮掉瑕疵、纠正脸型的效果;2.拍红。戏曲妆容通常会在脸部上方轮廓处拍红,使脸部整体轮廓更加突出,尤其是颧骨与鼻梁位置要突出表现,令整体妆容更具立体感;3.定妆。定妆通常用散粉,重点固定脸部已经涂上的油彩;4.扫红。在戏曲演员腮红位置涂上粉状胭脂,令脸部相对自然粉嫩。5.画眼。在整个妆容中,眼妆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眼妆效果直接影响戏曲角色的辨识度,在化妆时,化妆师应当选择合适色彩描绘眼型,有效表达人物特征。6.画眉。不同人物的眉形各不相同,眉形有上扬、细长、平直、长短等各种类型,是区分人物的重中之重。7.元宝嘴。戏曲演员嘴部妆容形似元宝,在画唇妆时,化妆师应注意用饱满的线条勾勒唇形;8.勒头,戴头面。用布勒紧头部,吊起眼睛,达到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在点染化妆时,化妆师应当在演员眉眼部分点染明艳色彩,从眉向下不断淡化,到两腮位置变成桃红色,和白色相连。胭脂的揉抹应在脸颊位置大面积晕开,红晕在两寸左右,从圆心向四周不断揉开,到边缘处和脸部底色颜色接近,不能出现明显的轮廓线,以减少妆容的割裂感。演员的肌肤处白色粉底的涂抹不能盲目,而是要强化遮瑕效果,相较于演员正常肤色,应选择更浅色号的水润粉底液,揉抹时应保证嘴周、眼窝和鼻窝处涂抹的均匀性。在勾勒线条时,化妆师应当先勾勒轮廓线,之后将轮廓线内部填满,填充时应保证均匀性,在满足现代妆容画法的同时,基于黑色眼线适当增加白色线条,使演员眼部亮度和开阔程度进一步增强,表现角色顾盼神飞的眼神,增强眼部延伸感。化妆师最好应用有珠光效果的眼线笔,令演员眼部更具神采。在画眉眼线条时,应格外重视对称性。整体而言,在进行戏曲化妆时应避免戏曲脸谱的夸张性,以晕染手法为主,呼应眼妆色彩,最大程度增强艺术美感。
四、中国传统戏曲妆容与现代时尚彩妆艺术的共通点
(一)主题鲜明
戏曲妆容的化妆,需要为戏曲主题的凸显奠定基础,让观众可以通过演员妆容大致了解剧情,了解演员所饰演人物的基本特点。举例来说,京剧行当中的小生和老生角色年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即使他们都是红色眉心,但老生有髯口,小生则是丹唇,这就是一种常见的凸显人物生理特征的化妆方式。这种方式约定俗成,可以培养观众的思维,例如,在戏曲舞台上,京剧曹操往往以白脸示人,表示奸诈;关羽面红髯长,是忠义的化身;包公面黑,铁面无私。长此以往,观众很容易对不同颜色进行区分,认为红色忠义,白色奸诈,黑色刚正。戏曲作为提炼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的艺术形式,很难说清楚其妆容颜色是来源于人物实际特征,还是戏曲为特定颜色赋予了不同性格,总而言之,妆容是戏曲主体的鲜明特征,是舞台人物的特殊符号。相比之下,时尚彩妆看似对美的追求相对多样,但主题性仍然很明显。彩妆设计师迸发的灵感不能全部使用,而需要在凸显主题的前提下表现其特征。只有明确主题,设计工作才有据可循,才不会喧宾夺主。举例来说,同样是婚礼,新娘妆就需要艳冠群芳,鲜艳夺目,而伴娘妆就需要适当低调。另外,时尚彩妆的设计应当考虑人们的审美,以及需要出席的场合,无论是复古还是轻奢,无论是韩式还是中国风,都需要结合客户需求进行定制。
(二)审美具有标志性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时尚彩妆,审美风向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传统戏曲的妆容在早期以粉妆较多,到了清朝开始出现彩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戏曲的妆容也融合了一些时尚彩妆的特点。以同光十三绝为例,如果仅看其画像,也只是在脸上画数笔,尽量贴高片子,而且倾向于方脸表演。后来,在京剧大师梅兰芳主导的改革下,旦角妆容有了较大变化,例如,唇妆由三点唇红的化妆方式逐步向口红勾勒画法过渡,这种画法令唇部更加自然、更加饱满;眼妆则重视黑彩的运用,用红色油彩涂于眼部;通过贴片方式对脸型进行修饰,如果是男演员反串,则可以令脸部柔和性更强,从而符合旦角女性角色定位。如果从变化的剧烈程度上着眼,同光十三绝向梅兰芳时代过渡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的戏曲发展背景下,戏曲妆容的变化不会给人以较大的视觉冲击。通过对妆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的妆容趋于精致靓丽,和传统浓墨重彩的画法差异较大。现代戏曲化妆也开始引进专业化妆师,这和戏曲发展历程有关,比如,建国之后风行的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并非传统戏剧,在妆容上和传统戏曲妆容不能采用同一路数,这就需要更专业的化妆师介入,通过对胭脂、散粉和油彩的运用,让妆容看起来明艳夺目又不失精致。另外,妆容的精致性发展,也和观众与演员距离逐渐拉近的趋势紧密相关。妆容越细腻,越经得起观众欣赏。在人们以电视、电影为主要娱乐媒介的时代背景下,即使是一些戏曲电影,拍摄镜头也会直接对准演员的脸部,演员脸部化妆效果经过IMAX巨幕电影院的放大,再配合高分辨率的显示,再小的面部瑕疵都无所遁形。除此之外,由于舞台打光和电影拍摄打光在运用技巧和呈现效果上有明显区别,因此,电影中的妆容不能像传统戏曲一样,通过浓墨重彩呈现夸张效果,而是力求细腻,使电影看起来更舒适。最后,由于一些观众更崇尚“裸妆”,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若妆容厚重,有较大概率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三)具备较强装饰性
戏曲是我国舞台艺术中的明珠。在古代,观众无法通过投影屏幕近距离观察细微的演员面部表情变化,因此,夸张的、浓墨重彩的戏曲妆容可以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的表演氛围。这也要求,演员妆容应体现演员饰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因此,戏曲妆容的程式化不可避免。戏曲妆容最直观的特征就是装饰性,例如,京剧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妆容不仅可以放大特定行当的表演效果,而且可以增加表演的传神性,令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如果细细拆分,很多戏曲妆容无非是点、线、面的组合,但是通过色彩搭配之后,表演效果更加夸张,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得到更好满足。观众在养成观赏习惯之后,可以仅凭演员脸上的妆容就猜到演员饰演人物的大概情况,从而快速进入剧情,取得更好的观赏效果。相较于戏曲妆容偏固定的审美,人们对时尚彩妆的审美观念是常常在变的。且由于时尚彩妆产品的推陈出新,传统化妆方式在现代人的审美视角下显得单调。因此,面部挂饰和时尚彩妆交织而成的明暗对比或色彩搭配方式,及由此诞生的时尚元素,就成了现代时尚彩妆的重要选择。举例来说,现代彩妆把金属头饰、薄纱、蕾丝、珍珠等装饰品和造型各异的发型互相搭配,令彩妆造型更加多样,让化妆师所要表达的主体更加鲜明。
五、时尚彩妆中融入中国传统戏曲妆容的对策——以旦角为例
(一)合理贴片子
传统京剧旦角最常见的妆容就是贴片子,贴片子是在演员前额处贴上七小弯,它可以令角色造型充满灵动感,显示出女性柔美的曲线,因此,在设计中国风的角色造型时,贴片子是常用的做法。
(二)保持古典美轮廓
传统京剧旦角的面部化妆很重视古典美,化妆师在进行眼部化妆时,会把眼睛画得又黑又圆,同时吊起眉眼,这种化妆方法使角色造型在不失东方气韵的同时,充满女性的妩媚。同时,这种化妆方式也使演员的眼部在眼影的衬托下显得晕染面积更大,充满了古典韵味。
(三)重视头饰的运用
头饰可以和面部妆容搭配,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很多京剧头饰非常精美,即使和现代时尚彩妆头饰相比也毫不逊色,具有较高的收藏和装饰价值。一些造型师在改良头饰样式的同时,将其和现代彩妆相结合,彰显出东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美感。在历年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走秀上,中国风元素的运用都是一大看点,无论是绒球、花翎还是桂冠,都彰显了十足的东方美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妆容与现代时尚彩妆艺术存在许多共通点,时尚彩妆设计师可以从传统戏曲妆容中寻找灵感,提升自己的彩妆审美水平和化妆技艺。
《中国传统戏曲妆容与现代时尚彩妆艺术的共通点》来源:《戏剧之家》,作者: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