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除了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外,各个文化的融合也是一个大的趋势。近年来,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很多时候得益于英语电影在我国的传播[1]。好莱坞大片、迪士尼动画电影等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这些电影中都贯穿着一条文化主线,其背后还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研究英文电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其价值核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从《库伊拉》看西方精神文化的乐观体现
2021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电影《库伊拉》中,女主角从小孤苦无依,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自己关于服装设计的理想,但是她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不服输、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即便是无法进行服装设计,她也在简陋的屋子里挂满服装设计图纸和每一时段最火爆的服装设计。与传统的库伊拉这个动漫角色所不同的是电影版库伊拉有了更多人性的特点。在革陈出新之外,库伊拉这一人物实际凸显的是接壤当下时代的一种个体精神,即对野心的捍卫。同样,电影也是通过埃斯特拉和库伊拉两种人格,来完成了这种精神构建的——前者彰显了野心在黑暗现实里的困境,后者彰显了超越伦理道德等一切外在束缚后的胜利。漫威中体现出的超级英雄人物,身上往往都会有乐观和希望的光辉。他们懂得如何绝处逢生,永远积极向上。在任何困境中都能够体现出一种乐观主义。影片中体现的是时刻保持所有超级英雄的士气,尤其是在危机降临的时刻,他们始终能够团结一心,一起战胜困难,完成拯救世界的使命[2]。这个国家也正是在乐观主义的推动下,逐渐走向世界大国的地位。这样的乐观主义,带给人们的也是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价值观念,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来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这种乐观精神在很多迪士尼动画电影中也可以看到。比如《变身国王》中被变成骆马的国王,与农夫贝查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王宫。在途中,他们有在丛林中被黑豹追逐,差点掉落悬崖,但是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这种乐观主义的叙事下,可以看到的也是西方文化中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
二、从《肖申克的救赎》看西方文化的自由主义追求
《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故事很多人应该还能想起来——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饰)隐忍设计数十年,成功出狱、获得救赎。小时候爱看故事的结局,总是落泪于最后安迪雨中的振臂呐喊,但是现在再看,会觉得最值得玩味的反而是故事的发展,也就是监狱里的那些事情。电影里或多或少、或模糊或精准地和大家的周遭形成巧合,巧合拨动巧合,形成谁也无法忽视的人性重叠。监狱是开启一切巧合的钥匙,它是一个隔绝外界的封闭世界,刻板的秩序、冰冷的区隔,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得非常远,真实的情感都被稀释。没有关心,只有相互的利用和交易[3]。没有善意的理解,只有警惕和提防。个体更在环境的封闭下,也自己封闭了自己:拒绝看书(老头推车过来大都不要书),拒绝进步,固守自己陈旧的认知,用低门槛的嘲讽,辱骂和脏话代替有效交流,并且不再试图眺望外面。而监狱里的所有故事,导演斯蒂芬·金很明显是设置了一组对立角色,即主角安迪和安迪之外的人物(主要指犯人们)。在角色意义上,他们形成了一组非常鲜明的对立,即都是同一个封闭环境下的个体,但其行为和认知迥然不同,甚至接近于两种极端。从这部影片中,可以发现很多犯人们意识不到这个环境内大家都是同胞,是一样的囚徒。团结是不存在的,只有互相仇恨。比如围观新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行抽离同类身份,忘记自己同在一片井底,化身成了看客,更确切说,是推动驯化管理的默认参与者。在安迪新入狱的那一段,新人中有一个胖子情绪相对不稳定,于是犯人们故意地去挑逗他,等他哭出了声,袒露了自己的脆弱缺口后,犯人们就纷纷在同样狭小的隔间里鼓起掌来,起哄,嘲笑,每一双手都在为可预见的惩罚鼓劲加油[4]。一切都像是路西法效应里指向的那样,除了疯狂,就是疯狂。后来胖子被狱警殴打致死,一个人的消失在这样的环境里从来不是什么大事。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犯人们还会被环境完全同化并异化,直接转变成了动手的施暴者。在英语电影中,这样的疯狂和暴力比较常见,很多时候这种暴力所要折射出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强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权力地位一直是人身上的重要标签,很多时候对于权力的吹捧和欲望所体现出的是西方文化中一种对于金钱的匮乏感。在狱友们的世界中,日常琐碎无聊,唯一算得上生活的意义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敌意和仇恨[5]。意义对人类巨大的重要性及其与人脑初级情感中心的本能联系,就为仇恨情感的最初起源创造了基础:狂热与偏狭。由于缺乏特殊的本能,人类便没有天生的身份认同。这时,正是意义系统为人们提供了个人的意义和目的感。主角安迪处于非常恶劣的境地里,但他对阳光,屋顶和啤酒(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仍然保持着向往。他自己其实戒了酒,所以是把挣来的午后时光当作和“同事”共享的闲暇,也是难得的自由一刻。在黑暗的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感知,崇尚着对美的享受。这里所体现出的又是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安迪争取修建图书馆,保持读书习惯,享受偷放的音乐。他不只是要看到更高处的自由,也想帮助身边之人启蒙自身,共沐美好幸福之中,实现的正是关于自由的理想最大化。这种使得自由都被披上艺术性的行为,正印证了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推崇与热爱。正如《自由在高处》中所说的,“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样包括行动自由与审美自由。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社会契约。”
三、从《狼行者》看西方文化中的理想主义
动画片童真烂漫,又丰富好看,可以让大人,小孩都能以各自的视角,去获取不同程度的愉悦,领悟,和思考的,这才是“老少皆宜”的理想意义。《狼行者》本来就是很讨人喜欢的。国际名头早就很响亮,一举包揽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第78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等多项国际大奖提名,斩获了第48届美国动画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在内的5项大奖,媒体和观众的赞誉都无须赘述,内地上映后豆瓣便开分7.9。《狼行者》也是以爱尔兰历史背景作底,故事背景设立在1650年,即真实历史里英国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的时期,当时他和新的征服者们意图统一国境,征服谋求独立的爱尔兰。而电影讲述的就是个与屠戮征服息息相关的故事,以新来者萝宾的视角,去铺开呈现对以暴戾的护国公为首的森林侵略者们,与狼和半人半狼的狼行者(原住民)的争斗。所以电影里的人物隐喻也都是能对应的,护国公是侵略爱尔兰的殖民者,狼和狼行者则是备受侵压的爱尔兰原住民,出路难求。它主题内核的思辨层次更为丰富,把动画特有的影像表达和人文性叙述,融合得灵活又紧密。整体既顾及了小孩的有限视野和审美趣味,又兼容了大人对文本意义的挖掘需求,建构了足够有深意的寓言性框架。纯粹从表层故事看,《狼行者》真的很像一个治愈系的浪漫传说。这种浪漫首先体现在了故事里。先解释一下片名的狼行者设定:半人半狼,睡着之后人的本体在沉睡,同时会自动分身出承载着人性和记忆的狼,醒来会合体,且有治愈人类伤病的功能。《狼行者》的故事充分利用了变身设定的浪漫张力,以小女孩萝宾为第一视角,讲述她因不甘家庭和社会规则的束缚,渴求越墙打猎(自由)。后因意外变成了狼行者得以和同类的米巴交好,对狼以及世界有所改观,最后获取父亲理解,寻回自由的成长故事。这其间包括了带有天真色彩的情感联系的探讨,即萝宾和狼行者米巴的友情。因狼行者视角互换的设定,她们达到了交心理解,真诚互助的甜美状态。一开始两人屡屡交流错意,萝宾误射了爱鸟、误踩中捕狼陷阱,米巴因善心而前后治愈了他们两次,而萝宾始终敌意相对。这一方面是表示语言有效沟通的必要性,更暗指彼此因成长背景、阅历经验的不同而性情有别:萝宾因刚刚脱离社会,初次接触大自然而葆有壁垒,对人和动物都欠缺信任;而米巴与母亲因狼行者身份,生长于山林,保持着悲悯和善。《狼行者》并没有对这种差别加以评判,只是通过她们渐进的接触去缩减距离,达成真心理解。比如在米巴热情的打闹里慢慢消减萝宾的敌意,交换彼此的信息,完成初步的心意试探。《狼行者》是通过这段美妙友情来象征差异化个体在换位思考后,所达到的多元兼容,以此传递这种兼容的难得和必要。另外,《狼行者》还有对环保主题的探讨,但并不是常见的通识启蒙,而是意在唤醒人类对万物和谐的原生态生活的向往。所以农夫砍树,狼群被屠杀等描述人类对大自然的恶行并不多,更多的是展示狼群与人类互不兼容,一旦听到彼此声响就视为大敌,从互相压制的恶劣关系中进行反省;是以米巴带着刚刚化身为狼的萝宾畅游,到了森林和城市的分割边缘,说的那句:“城里人,我们只能到这里了,森林每天都在缩小。”来透露悲哀。所以最后的结局是让米巴一家和萝宾一家合二为一,带着狼群去寻找新的归宿。用这种人与狼在转化为狼行者(半人半狼)后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去反衬对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处的期许。除了文本故事以外,《狼行者》更多是以视听手法来表达浪漫的。比如为了直观体会到这种理想化的万物和平,萝宾和狼行者米巴有各自的主观镜头,不同的看待视角。这一点在她们初遇时,作为狼的米巴去解救踩中陷阱的萝宾这一段体现得很明显。首先萝宾倒挂树上,用视觉画面的颠倒去初步营造双方视角的固有不同。人和狼视角地来回切换,便是易于观众代入到双方的立场去思考,去领会因个人认知所限,导致误会的易于发生;也在传递万物立场有别的平等人文温度。包括作为偏温馨向的故事,全片对场景的色彩运用和构图设计,都可以作为女孩萝宾的内在情绪和看法来感知。《狼行者》浪漫的表壳之下,是冷感的现实。如果说从萝宾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孩童寻回自由的温暖故事,那抽离萝宾视角,它实际是个被父权阴影笼罩,个体难抗集体,自由被悉数剥离的残酷故事。电影是通过双层关系来具体表现的。首先是充满现代丛林隐喻意味的畸形君臣和君民关系。护国公是杀伐决断的众人之“神”,作为臣下的萝宾父亲和百姓,都在机械地听从他的规则和驯化。比如对话语权(象征民主权利)的强权垄断。农夫曾当众表达对护国公的不满,认为他无法像前任的护国公“护卫我们的安全”,嘲讽他的能力,而护国公当即下令给他戴上枷锁,关入笼中。最后一层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具体点说,是人类和本性的关系。电影表层是环保童话,中层是社会性反思寓言,但更深一层,实际是人类的一首寻源诗歌。
四、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看西方文化中的家庭建构主义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中国上映于2021年父亲节前夕,在各个平台都有很高的评分。它与任何家庭所不同的是,它做了一件很难有创作者有勇气去做的事情——让镜头“钻”进阿尔茨海默老人的大脑,用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视角,去拍一个阿尔茨海默议题的故事。该影片完成的方式其实并不新鲜,就是用悬疑片的亚类型拍法,把时间线完全打碎,设置大量互相矛盾的真假视角——一会是痴呆老人的幻想视角,一会是子女的真实视角,让观众去猜,去辨别,到最后才全部揭晓。主角安东尼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他的世界开始混乱,这是一种逆向性的失去过程,阿尔兹海默症打碎、混乱重组患者的记忆,就如同让他们把自己曾经拥有过、失去过的东西再重新失去一次[6]。在结尾,年迈的安东尼不再找自己的女儿,他开始闹着找自己的妈妈。仿佛变成了周末幼儿园里被留下的最后一个孩子,无助地哭着等妈妈接自己回家。时间就像无情的潮水,它带来一切,也会带走一切。影片所要体现的主题不仅在于此,从这里进行深入分析,主角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混乱中所蕴含的是西方文化中的家庭建构主义,所能够体现出的也是在任何文明中都共存的亲情的价值。在英语电影中,亲情一直是重要的课题,创作者通过构造和描绘家庭的故事来体现出西方世界中关于家庭的构建和对于亲情的理解,这都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体现[7]。此外,前些年收获各大奖项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也体现了对于亲情和家庭的赞美和歌颂。男主角意外进入了往生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亲人,为他还原真相的同时,也破解了家庭长久以来的误解[8]。在这样的电影中,能够看到的是亲人之间的思念和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体系,这种爱连接着逝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于家庭与亲情的深刻理解。
五、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英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也是我国在跨文化进行交际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很多经典的英语影片为大家提供了大量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语言以及影像资料,这些资料在为观众展现日常生活的生动语言以及真实场景的同时,也展现了大量的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和价值理念。通过分析经典的英文电影,大家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英语电影中的西方文化研究》来源:《今古文创》,作者:陈肖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