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视角下的社会保障资金问题与对策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摘要: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存在内在联系。中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缺口过大,个人空账规模空前;积累资金的收益率低于同期通胀率和空账规模上升的速度;社会保险费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地区不平衡等问题。应该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优化公共财政收支结构等措施来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资金;转移支付;收支结构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 000美元,这是中国多种矛盾的凸显期。这一时期,收入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负面作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后果之一,对中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当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保障的性质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其与公共财政存在内在联系。当然,并非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都具有典型公共产品特征。尽管目前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但社会保障中的基本保障,比如养老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公共性是非常明显的[1]。
从社会保障具有互济性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经济基础条件下,资源和个人能力还有社会环境的差异,个人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多寡存在很大的不同,收入分配的不均,造成个人生活条件的不同,会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社会保障是在第一次市场分配之后,政府统筹社会财富,按照成员需要提供生活资料,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将高收入阶层的财富以公共财政的方式转移给低收入的阶层。因此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公共财政的一种互济行为。
从社会保障具有风险负担性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凭借社会的共同力量,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保障的原理在于:把个人的短期较大的、难以抵御的风险,转化为长期较小的风险,并由社会共同分担。社会保障存在的前提即社会成员风险的可分担性。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政府为主体的分配行为,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的公共目标。
从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的角度来看,要想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达到社会公平,需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使处于劣势者得到补充的社会产品份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通过资金的筹集与支付,使社会产品的分配更加趋于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维护社会稳定。而社会保障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是出于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为基础,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公共财政的功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2]。因此,公共财政的出发点与社会保障是一致的。社会保障作为公共财政运行的一种手段,作为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支持。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可以有效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持久的制度支持。
(二)公共财政是社会保障的重要保证
首先,社会保障是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是一种契约财政,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即政府收取税收,必须为纳税人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纳税人为获取公共服务,必须付出纳税的代价。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减震器和调节器,是纳税人需要国家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必须由政府承担起供给的责任,由公共财政提供财力的支持。
其次,社会保障是优值品。优值品指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效用评价低于该产品应有的效用评价的物品。因为消费者未能充分认识到产品给其带来的利益,使其对产品的效用评价过低,若任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购买,市场提供的优值品数量会低于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从而造成资源配置不足的效率损失。
二、社会保障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过大,个人空账规模空前
从1995年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开始实行“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转轨,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对转轨成本事先没有一个清楚的衡量,为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的发放实际上占用了职工的个人账户,造成个人账户的基金因被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不足而存在空账运转,且要支付“空账户”的利息,形成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因统账一体造成职责不清,进而导致统筹账户基金透支个人账户基金。所以,中国个人账户在一开始就出现了“空账”的问题,而且,逐年递增,达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截至2004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达7 400亿元,而且每年以1 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透露了上述数字[3]。
(二)积累资金的收益率低于同期通胀率和空账规模上升的速度
社保资金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评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绩效,通常采用的衡量指标是实际收益率,即基金投资取得的名义收益率扣除同期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收益率。如果基金投资的名义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说明基金在同期内贬值。用这一指标衡量,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实际收益率都不理想。例如,从社保基金成立几年来的累计收益看,按资本加权计算,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1.48%,和同期累计通货膨胀率5.04%相比,高出了6.44个百分点[4]。同时考虑空账规模的上升也达到惊人的程度,中国的社保资金积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空账规模和同期的收益率。
(三)社会保险费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全国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由国务院劳动保险行政部门负责;缴费单位必须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纳费额。条例同时又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4]。根据条例规定,社保机构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存入财政专户,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社会保险,财政部门需将保费的发放亦由社保机构负责。于是社保机构存入财政专户的社会保险费再返拨给社保机构由其发放。
(四)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需转移支付调节
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以社会保障水平也很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省级财政的规模和中央的转移支付规模,在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最多的是辽宁,达到263.3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7.84%,但人口比重最大的河南社会保障支出是168.06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比重的5%。按照瓦格纳法则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公共支出的规模也会加大。所以,要提高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就要提高省级财政的收支能力,提高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要缩小各地区间的差距,就应当加大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尤其是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良性发展的公共财政举措
(一)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来源,夯实社保资金基础
社保资金的来源依靠强大的国家财政支持,所以夯实社保资金的基础就要通过扩大税收来源,增加就业,加强中央财权等措施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根本上为社保资金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账户空账和个人账户预期收益率低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出现了个人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这些问题,而且,目前中国社保基金的征缴率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漏报瞒报缴费基数的情况,企业欠费问题也比较严重。此外,大多数职工并没有按照实际收入上缴社会保险费,导致社保基金的来源大大减少。
(二)提高社保资金统筹层次,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首先,提高社保资金统筹层次。这是在国务院决定中所提到的,统筹层次的提高符合社会保险的基础理论,有利于统筹调剂。但本文的考虑主要是基于政府责任的承担方面,社会保障基金应达到全国统筹,原因是在目前达到省级统筹之后,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所带来的保险转移问题,并且省级统筹必然会导致各地方权力的分割和对于中央财政的依赖。
社保基金的全国统筹有利于加大收入分配的力度,全国的退休职工都将以同一个标准领取保险金。我们设立个人账户制度主要是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社会统筹所负责的基础养老金应该更多的考虑公平,至于不同地区的生活费用差异问题我想可以在实际实施中加入物价指数进行调节。
其次,中央对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是为了保证国家宏观层面的公平,但是一味依靠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会增大中央的财政负担,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最终社会保障的提高依靠的是地方对个人收入的提高,而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保证基本的就业。
(三)优化公共财政收支结构,开展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当前 [3]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19.
[4]中国统计年鉴2006[K].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