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工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的文献综述>正文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的文献综述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尚未驶出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转型减速期、大规模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危险航道”,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是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一) 产业间收入差距影响就业结构的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研究了产业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影响就业结构,以及产业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威廉·配第( 1690)在《政治算数》一书中认为制造业收入高于农业,商业收入高于制造业收入。三大产业间的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流向高收入部门。科林·克拉克( 1940) 运用三大产业分类法得出结论: 劳动力会随着经济发展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转移到第三产业。该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消费需求在不断下滑,对工业消费需求则先升后降,对第三产业则处于不断上升的需求中。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刘易斯( 1954)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收入差异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原因。他指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 1969) 对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的问题和城市失业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动力,而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原因则是预期收入存在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存在差异。

  ( 二) 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学者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规律和就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性,考察了三大产业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演变和劳动力就业的变化。

  西蒙·库兹涅茨( 1950) 得出的库兹涅茨法则为: 经济越发展,农业地位趋于下降,农村劳动力净迁出; 工业地位趋于上扬,劳动力小幅增加; 服务业地位上升,劳动力逐年增加。钱纳里和塞尔奎因( 1986) 指出: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工业部门基本上是同步的。在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化较快,就业结构转化较慢。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快速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节约劳动,提高经济效益。结果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快,吸纳就业相对不足。霍夫曼( 1931) 提出了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理论。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了霍夫曼定律: 在工业化第一阶段,工业产业部门中主要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进入第二阶段之后,资本资料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进入第三阶段,资本资料生产的状况可以与消费资料生产相匹敌; 在第四阶段,工业产业部门将以资本资料生产为主体,消费资料生产为辅。

  ( 三) 产业结构状况制约就业结构状况的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指出产业结构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就业结构的状况。费景汉、拉尼斯( 1964) 认为: 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工业进步提供了劳动力,农产品和原材料。到工业部门就职的人员得以解决食物来源问题,工业部门也获得了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新古典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托宾( 1960) 等人提出的“结构性失业”理论,研究了“失业”与“职业空缺”并存的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状况不匹配引起的。换句话说,产业结构状况制约着就业结构状况。

  ( 四) 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学者研究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当地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各种理论,对产业转移或赞成或反对。日本学者小岛清( 1978) 依据日本的情况,分析了各国间发生产业转移的先后次序,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该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一般将劣势产业转移出去,而产业承接地则选择承接与自身差异最小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赤松要( 1932) 提出“雁行发展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 欠发达国家随着承接产业过程中会显现出大雁的形态,也就是说其产品会经历“从国外进口-在国内生产-向国外出口”旳过程,这样产业会不断更替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弗农( 1966) 在研究美国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产品生命周期变化是产业转移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说夕阳产业的产品会逐渐转移出去,而新产品则会是各国引进的对象。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韦氏提出中心---外围理论。该理论的内容主要是在该理论中,他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产业结构类似的“中心”,二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产业结构异质的“外围”.他还指出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未必是一种机遇。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一) 选择区域样本研究产业与就业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制约着就业结构,就业状况则影响产业结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一些区域作为实际案例,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状况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

  张扬( 2013) ,张鹏( 2013) ,王宏蕊( 2011) ,谭丽焱( 2012) ,李丽莎( 2011) ,秦琴,李长春( 2013) ,杨霞,单德朋( 2013) 分别选择了江西,四川,河北,云南,重庆和民族地区( 如西藏,内蒙古等) 的数据,通过实证方法来对各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和影响作用进行分析,找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提出优化就业结构,提髙就业水平和改进就业质量的对策,并对如何协调各省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二) 三大产业与就业相关性研究方面

  一些学者通过直接对三大产业的详细对比考察,运用数据资料分析,说明了发展三大产业的各自利弊之处和发展的先后顺序。王庆丰( 2010) 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应妥善处理技术进步和就业吸纳之间的关系,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吕文婧,胡雁雁( 2003) 认为: 第二产业虽然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从促进就业作用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因而,若从扩大就业来考虑,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温杰( 2010) 发现: 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应用,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第二产业形成高增长,低就业格局,吸纳就业能力有限。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成为劳动力流出的主要部门。

  我国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关系时,十分注意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朱会珍( 2012)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郭继强,郑程,姜俪( 2014) 通过建立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的“双联动”分析框架,研究有助于推动和强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三者之间的互动和联动的方法。林秀梅( 2009) 利用实证方法,给出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模式,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就业增长的方法和措施。马新( 2012) 则以辽宁省为例,研究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之间的互动关系。

  ( 三) 定量研究的采用方面

  很多学者在研究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时,采用了很多模型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和数学模型的采用大大推动了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定量研究,提高了研究的精确化程度。奉莹( 2009)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构建就业结构演变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借鉴国外就业结构的演变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马剑,邢亚楠( 2011) 为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探求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相互联系,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各部门关联度和各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就业能够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张抗私,盈帅( 2011) 用斯托克夫指数,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镇登记失业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统筹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加,结合具体条件发展第三产业等对策建议。

  ( 四) 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方面

  国内很多学者从各方面研究了产业转移与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彭曦( 2013) 以湖南为例,探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出要使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和解决农民工就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提出了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桂玉帅( 2013) 则利用大量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产业转移与就业促进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分析了我国产业转移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就业的现状与演化规律,探究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并提出促进产业转移与改善就业的政策建议。陈飞( 2013) 采取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各项扶持政策,影响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并给各级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文献述评

  在研究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时,国外学者分别从产业间收入差距影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状况制约就业结构状况,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当地就业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则选择区域,采用定量研究,从各产业的利弊和发展的先后顺序,教育的作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等的相互关系,产业转移与就业促进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各种研究有很多成果和优点。例如: 数学模型的采用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精度,推动了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研究的深入。但是国内外的诸多研究也有缺陷。绝大部分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对定量的研究依然有待强化。而在定量研究中,很多模型的应用也有牵强附会,机械应用的痕迹,灵活应用和恰到好处的应用依然偏少。很多研究中有为模型而模型,为定量研究而定量研究的倾向。这是应当克服的一个问题。另外,很多研究得出的政策建议过于空泛,不具体,有脱离实际和过大过空的嫌疑。

  四、未来展望

  ( 一) 应当更好地加强定量研究

  所以,在日后对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应当更好地加强定量研究。使得实证研究很好地为研究服务,更加自然,减少机械应用之处。提出的政策建议要更加具体和符合实际。

  ( 二) 加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题中之意。此外,我国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解决就业问题是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棘手问题。西部地区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这对于实现国家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就业增长具有十分现实而重大的意义。因此要加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庆丰。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安锦。 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2014,( 2) .

  [3] 杨霞,单德朋。 转型期中国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 2) .

  [4] 安锦。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论坛,2013,( 3) .

  [5] 吕文婧,胡雁雁。 产业结构的就业比较分析[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 2) .

  [6] 郭继强,郑程,姜俪。 论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的双联动[J]. 山东社会科学,2014,( 2) .

  [7] 林秀梅。 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的互动机理[J]. 社会科学战线,2009,( 4) .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