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大多数国家逐渐向外部开放,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国之间不仅经济、金融密切沟通,信息、资本、技术等生产性要素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由于发达国家的大力倡导,这些生产性因素的国际流动进一步驱动国际产业的转移。有资料显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全球性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曾经发生过几次,而每一次全球产业转移和经济重心变化也会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20 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特征是欧洲和美国将劳动密集的纺织产业转移到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从而导致日本的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第二次高潮发生在 20 世纪 60 ~ 80 年代,特征是劳动密集型轻纺产业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台湾、韩国等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造就了“四小龙”的崛起。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以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人类迎来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如何在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避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2.1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之一:外包业务 发达国家把一些非主导业务环节交给低成本新兴经济体,从而实现在世界范围内控制全球资源的战略需要。从核心价值来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控制价值增值环节的核心业务,而把简单加工业务外包给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都是低增值低效益环节,如苹果公司把 90%以上的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外包给其他国家。 2.2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之二:服务业投资 进入 21 世纪,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服务向新兴经济体逐渐转移。主要有三种形式 :(1)离岸化业务,将某些服务业的业务交给低成本的新兴经济体。(2)服务外包,部分非主导性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3)战略合作或者联盟,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服务业国际转移,从而达到跨国公司在新兴经济体拓展业务的目的。 2.3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之三:跨国公司成为主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及国际产业转移。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着海外直接投资的 80%,国际贸易额 60%,国际技术转让 80% 和新工艺、新技术 70%。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推动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有国家之间的生产分工国际化,传统贸易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今后促进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2.4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之四:产业链的整体转移 为满足全球市场的技术、产品、服务各种需求,国际产业转移的关联产业协同转移趋势越发明显。跨国公司从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前单一的产业转移模式,转而对与转移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也进行投资,如在产业转移承接国投资设立跨国公司所需的生产服务企业和供应商,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这种全球化网络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源,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也使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空前扩大。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 IT 业为例,不再是单个产业的转移,而是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从而使得该地区形成我国产业转移的 IT 产业集群区域。 3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及环境保护的影响 3.1 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就业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自然会提供一定的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如表 1)。特别是目前转入我国的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其新雇佣的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基本上都由我国的劳动力担任。 同时,新产业的转入会带动配套的相关企业的进入和发展,在进一步提高就业率的同时,还会使得原本闲置的资金、土地、厂房等资源重新投入使用,能解决部分资源的闲置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2 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充经济总量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与贸易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其影响,顺差在收窄,局部出现逆差,当然总体上货物进出口总额在增加。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货物进出口 2012 年总额为 38 740 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贸易国。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有比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对德国和日本有一定贸易逆差。另一方面,我国毗邻东盟国家,近年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量大幅上升,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总量。 3.3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在沿海和内陆广大地区发展加工型贸易,建立三资企业,努力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建立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在我国已经加入 WTO 的大环境下,若能在开放我国金融、保险、邮电等服务领域的同时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我国第三产业将获得更快发展,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第三产业占主导,第二产业次要,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的产业结构。 4 国际产业转移到我国的原因分析 4.1 环境标准的差异是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重视环境保护,其对环境实施的保护手段也远比发展中国家更严格,标准也更加完善和细化。例如,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被很多人认定为全球的第一部环保法,而我国真正开始制定实施环境保护法是在 1989 年底,整整晚了近 30 年。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环境公害泛滥,促使各国相继制定了大量以污染控制为主的法律法规,要求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排放限额标准,同时还要求政府机构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要考虑其的决定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 :“联邦政府的一切机构,在采取会对人类环境产生明显的重大影响的联邦行动时,应当编制一份详尽的说明书,其中应包括拟议中的行动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较低,这样就使得一些污染密集型的产业从环境标准较高的母国迁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继续生产,从而获得可观的利润。例如,通用电气在美国为防止气候变暖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为温室气体的减排做努力。而在我国,通用公司的名单则出现在了由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搜集整理的污染企业名单上。 4.2 降低成本,追求最大化利益是根本原因 经济学“理性人”假说,企业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少化而将污染转嫁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产业转移投放在发展中国家,更多是看中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时,竞争的焦点已经是成本和价格。发达国家内部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三种生产要素都远远比发展中国家要昂贵。因此,企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当的产品生产基地,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以我国为例,我国生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类产品也是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我国可以通过吸引外资,生产初级产品或相关产品后,将最终产品销售到国外或者本国,获得利润。而现阶段进入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制造业,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制造业中包含较多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吸引外商投资,构建其产业生产、产品销售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自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行业带入国内,使污染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 4.3 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原因 “二战”后,发达国家先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两次调整,这样使得三次产业的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总体来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向第三产业倾斜,而中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却不同于发达国家(表 2)。资本的流动性和驱利性驱使,使发达国家产生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动力和行为。 5 我国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5.1 修订环境法规,增强环保意识 第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拟定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战略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评指标体系,实现经济综合决策和环境保护综合机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之中考量环评目标 ;应参照国际标准确定我国的环境标准,同时注意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易于操作,尽量避免法律体系的自相矛盾。 第二,切实增强执法强度。在地方追求 GDP 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方面执法不严有地方的利益诉求,而我国法律和制度环境进一步造成某些地方缺乏环保意识,不重视环境保护。鉴于此,应在政府构架内,按照环保相关法规和各部门管理权限,统一协调管理,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权力。同时,通过参照西方污染税和资源税做法,加大排污企业污染成本,使其不敢排污或随便排污。 第三,营造社会重视环保氛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极高的位置,因为这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让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过网络媒体、社区活动,甚至可以考虑成立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积极监督企业的控制排污情况,发现和制止发达国家把排污产业和淘汰产能转移到我国的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氛围。 5.2 合理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首先,必须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合理遴选转移先进产业,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和先进产业,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和先进产业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层次。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才,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借鉴、吸收国外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做好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以市场换技术的最终目标。 其次,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是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国,更多地考虑在相当长时间内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发展中国家必须提供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软环境,软环境和巧强力的竞争也是发展中国家争取海外投资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劳动力人口红利也在收窄,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不足,农民工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困扰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基尼系数和社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政府如何创造机会公平制度公平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消除腐败和寻租行为,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市政设施建设,让国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企业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软环境建设的非常重要内容。 5.3 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发展的主导权 我们要掌握发展的主导权,就要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把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减少对国外的技术控制。一是积极建设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的经济氛围,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和 PE,建立风投机制。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实现企业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作用。三是鼓励我国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我国企业能够拥有技术标准发言权。四是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实施专利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战略,加大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汪洁.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中国工业层面的分析[D]. 无锡:江南大学,2008. [2]赵贺. 发达国家高污染产业转移及我国的对策[J]. 中州学刊,2001(9):30~31. [3]王溶花. 当代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06. [4]杨绍武. 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J]. 经济师,2008(8):31~32. [5]胡舜,邓勇. 基于FDI的污染密集产业跨国转移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6~69. [6]谢姚刚. 理性看待污染密集产业转移[J]. 国际贸易问题,2004(11):63~65. [7]游莉萍. 论产业转移形势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8. [8]张安忠. 论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4):22~23. [9]何力胜,张秋. 试论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0):67~70. [10]唐艳萍. 我国环境对承接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10. [11]汪连众. FDI与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关系的实证检验[D]. 厦门:厦门大学,2009. [12]李家玉.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 国际经济合作,2005(8):16~18. [13]吴清亮. 新时期江苏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 南京:江苏大学,2008. [14]戴宏伟. 我国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党政干部学刊,2008(4):32~34. [15]何龙斌.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J]. 对外经贸实务,2009(12):27~29. [16]孙雅娜. “十一五”时期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1):6~9. [17]李作战,李梅.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全球产业转移之中国分析[J].兰州学刊,2007(7):61~6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