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与典型事实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都取得了大幅增长。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居民消费则由于两极分化、社会福利体制不健全等等因素严重萎缩。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推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启动内需等政策,但由于缺乏有限的机制设计,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果收效甚微。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城镇化等一系列“调结构”政策。
典型化事实就是一种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和基本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性事实。本文首先介绍5位着名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研究,希望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自身的产业发展情况,思考中国式的产业发展与优化。
1.卡尔多(Nichholas Kaldor)(1963)---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发动。1966年卡尔多在在剑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皮尔斯纪念讲座中清楚地表达了卡尔多定律(Kaldor's Law)的三个增长律则:①GDP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这不仅因为制造业产出在定义上就是总产出的组成部分,更是因为制造业的生产特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②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这特别与规模收益递增有关。③整个经济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非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大多数非制造业活动受制于收益递减,特别是以土地为基础的活动以及许多服务业部门的活动。
2.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71)──发展非农业部门。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兹提出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主张农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或者大体上不变。库兹涅兹根据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的分析比较中得出如下结论:不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收入)的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不发达国家多为农业国,发达国家多为工业国。穷国要从穷变富,必须发展非农业部门。
3.麦迪森(Angus Maddison)(1980)──以农村家庭为中心的中国“工业”.着名经济学家麦迪森在其代表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有自由秩序时期 (1870-1913)、黄金时期(1950-1973)、新自由秩序时期(1973-1998)这三个最成功的时期:黄金时期的经济发展最快,是发达各国在实践中主要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时期。在研究中国经济现象的时候,麦迪森指出,除了播种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以外,中国农村家庭也从事大量其他的生产活动,重要的“工业”生产也以农村家庭为中心,纺织、制衣、皮革制品等生产大部分是家庭手工业。
4.罗默(Romer)(2010)──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世纪80年代罗默等人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罗默在1990年的论文中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增长模型---产量是技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劳动的函数。罗默着重分析了技术的特征,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商品既不同于通常的竞争性物品,也有别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二者共同刻画了技术的特征。
依据现有理论,我们发现至今有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如何运行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发达国家的典型事实中发现,经济学家将经济的运行着眼于对产业的发展与结构的合理优化上面,例如乔根森在2011年指出服务业内部部门是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的,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被忽略的。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我国产业发展道路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轨迹有所出入,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30个百分点。本文以发达国家的典型事实为参照体系,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特点,找到符合中国产业发展升级的新思路,寻求中国式产业发展。
二、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首先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基本情况并验证当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否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如图1所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最高,且保持较稳定的态势,第三产业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最为明显,增长速度最快。上述数据分析结果与库兹涅兹产业结构论“主张农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或者大体上不变”相一致。【1】
如图2所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迅速,有望成为就业比重最高的产业。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快速增长,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虽然仍然处于第一位,但不断下降,有被其他两个产业赶超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也不断上升,但上升速度低于第三产业。
三、产业发展的途径-基于TFP增长率分析 1989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向上发展的迅猛势头,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与此同时,整体TFP增长率也一路上升,其对产出的贡献也是非常明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源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政策制度的改善)等。表1是本文计算的三个产业的TFP增长率。【2】
备注:由于各产业统一年限跨度的固定资本存量价格指数数据不全,将导致其TFP增长率的计算结果没法统一标准,故本表的各增长率指标计算结果是基于全部没有定基处理过的数据,单独分析其数值大小意义不大,但本文用来做比较分析则影响不大。
根据表1所示,可得出:
1.1989-2002,全国的年均TFP增长率按当期价格计算达到了10.46%,其对产出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64.39%,我国第一产业的年均TFP增长率呈现出了负增长,第二产业的产出则得到了TFP增长带来的推动作用,而第三产业的年均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负数,这说明第三产业中TFP下降的程度超过了产出下降的程度。
2.2003-2010,该阶段我国第一、三产业的年均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都有所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TFP增长的贡献率由前一阶段的负数一路上升到了三产中贡献率最大的产业。我国整体以及三产的 年 均 TFP 增 长 及 其 对 各 自 产 业 的 贡 献 率 在2007-2009年间都有所减少,之后在2010年又都基本恢复原样,并呈现出更强健的发展趋势。
四、结论 本文利用GDP和就业指标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基本情况,不仅验证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此外,从我国各产业的产出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TFP的增长。在2003年到2010年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产业的TFP增长率一路稳步上升,超越了第二产业,位于三产之首,其对本产业的产出增长贡献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对产出的贡献最大,TFP增长率整体上升;批发和零售业的TFP增长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力度尾随其后;住宿和餐饮业的TFP增长率则相对而言较小,且该部门的产出增长对TFP增长率的依赖程度不高;此外,从趋势上来看,促进房地产业产出增长的生产动力中,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TFP增长所起到的作用由小变大,而对于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出增长其重要程度则是在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1):86-96 [2]Hitoshi Sasaki.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in Recent Years:An Analysis of the 1997-2005 Input-OutputTables[J].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eries,2009,(06)。 [3]Dale W.Jorgenson,Marcel P. Timmer.Structural Change inAdvanced Nations:A New Set of Stylistic Facts [J].The Scand-in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