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经济>微观尺度下杜能模式的实证研究>正文

微观尺度下杜能模式的实证研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

  

  引 言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 von Thunen,1783 ~ 1850) 在 1826 年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有关农业区位论的模式. 他主张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是依据市场的距离进行农作物栽种并决定其集约程度的. 基于杜能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进行了验证、修正与扩展. 针对这些研究,李和高 ( 2008 ) 指出,这些研究多缺少对农业区位论的微观研究. 同时,他们在对河南南阳黄庄的案例研究中,验证了杜能环在耕作半径较小的中国中部农村的存在,但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物理交通费用的不同,而是作物劳动密集度和地块肥力的差异,对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力耕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如果不同农户经营行为不同,或农户耕地集中于某些地段,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基于近年对农村地区所做的大量调查,笔者认为杜能模式的多样性反映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 为此,本文在借鉴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在微观层面分析杜能模式与现实农业生产的偏离,并验证杜能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    1 杜能模式

  杜能理论揭示出二个模式,第 1 个模式是有关生产的集约性. 第 2 个模式是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即何种作物在哪儿进行耕种最为合理. 为了说明这些,他假定出一个观念的“孤立国”( 图 1) . 按照他的假设,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周围,会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因此可在不同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第一圈是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城市最近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 如草莓等) ,以及易腐产品( 如鲜奶等) 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取决于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 第二圈为林业圈,该圈层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 第二圈) 种植. 第三圈是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 麦类) 和饲料作物( 马铃薯、豌豆等) 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 50% 种植谷物. 第四圈为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 麦类) 、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 43% 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 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为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 51 ~80 km 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农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包括野外直接观察、对生产者或生产主管单位进行访问等在内的实地调查方法,搜集分析有关统计资料和文字资料. 根据资料利用地理比较法、类型区划法、综合分析法等,以揭示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分析研究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和区域的特点、形成因素、变化发展过程和趋向. 因此,为了研究农户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差异,本文选择了商品性农业活动较为发达、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且农业耕作多样化( 具有多种类型农业活动) 的山东省诸城市东老庄村进行案例分析. 山东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其工农业生产总值位于全国前列,而诸城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在山东省具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在农村研究中山东省及诸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图 2) .    诸城市地处鲁东断块诸城盆地,属冬冷干燥、夏热多雨、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地势南高北低,中北部为平原,东南部为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有若干谷状盆地可进行耕作. 中部向北为波状平原,边缘有低山缓丘分布. 2009 年全市总面积 2 168. 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 13. 7% 丘陵占 33. 5%,平原占43%,洼地占9. 8%. 2007 年耕地面积为154. 2 万亩. 诸 城 市 2009 年 的 农 林 牧 渔 业 总 产 值 达 到104. 03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 35. 1 亿元,牧业总产值为 65. 5 亿元. 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平稳,带动了第一产业的稳步增长. 机耕面积 89. 1 千公顷,机播面积 170. 8 千公顷,机收面积 157 千公顷. 全年化肥施用量 8. 8 万吨;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4 940公顷.东老庄村位于诸城市昌城镇,在实地调查中从村委会得知,该村现有户数 812 户,村民 2 804 人.全村土地面积为 4 200 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其中有温室蔬菜大棚近 600 个,分属400 户,直接从事种植人员近 600 余人. 村民在外务工人员近 1 500 人,从事商业及其它服务业的人员有 200 人左右. 2011 年全村总产值达 4. 8 亿元,人均收入为 10 500 元.    3 微观尺度下杜能模式的实证研究

  农业地域是与各种条件不断相适应而发展变化,呈现出地域的多样性,其结果反映在地表景观上. 因此,对土地利用与农村的生产活动及农民生活方式的观察与分析,是解释农业地域变化与特征的有效方法. 为揭示东老庄村农业经营的特征与变化,以土地利用、农业景观、农民生活样式为主,于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10 月进行了数次实地调查,并对该村 200 农户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调查. 内容主要为种植农作物的类型、投入、产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收入、距离对农业经营的影响等. 通过分析,基于农作物销售额和在访谈中明确的主要农业经营类型,将调查的 200 农户分为 4 种类型,即、单一种植农户、养殖与种植农户、大棚蔬菜种植农户、农外就业农户,并以前三种农户为例进行分析.    3. 1 单一种植农户( A 农户)

  位于村东南的 A 农户,家庭成员 5 人,长男( 39 岁) 、长女( 36 岁) 和二男( 34 岁) 都已成家,分别住在潍坊市区与诸城市区. 现家庭常住人口只有户主( 63 岁) 和其妻子( 65 岁) . 户主及其妻除了农忙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繁杂的农业劳动. 从土地利用来看,住宅地面积为 0. 8 亩,有二块耕地共 6 亩,其中,第一块耕地位于村东北,长约 230 米、宽约 9 米,距离住宅约 1 千米,徒步 12 分钟,骑电动车 3 分钟,第二块耕地位于村东南,长 225 米、宽约 9. 25 米,距离住宅约 3 千米,徒步 35 分钟,骑电动车 10 分钟( 图 3) . 此外,在宅院周边还有一部分菜园地. 耕地是在包产到户时,村子依据土壤、距住宅远近等条件将耕地划分为好、中、坏等几类,根据每户的人口数抽签来决定各农户耕地的多少与位置. 现在主要种植玉米与冬小麦.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地、播种、收割等全部使用机械,委托有农业机械的农户耕种. 因此,近年,每年的农忙时间大约为 20 天左右,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玉米、冬小麦播种后,根据情况适当进行灌溉. 除草、施肥等根据作物的长势,适当实施. 平均每亩地需复合化肥50 千克.由于机械化的普及,空闲时间有了很大的增加.户主因十几年前从事过生活日用品小生意,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养过一头驴,有饲养牲畜经验. 因此,几年前在自家庭院开始饲养一头牛,买进小牛养 2 年后卖掉,再购进小牛饲养. 并在老宅处饲养了大约40 多只鸡,所产的鸡蛋和鸡肉主要是自家食用( 包括给在城里居住的儿子和女儿) . 牛的饲料主要以草和秸秆为主,户主一有空就去割草. 在秋收时收集其他农户不要的玉米秸,放在自家庭院. 由于村子亲戚较多,闲时也会帮助亲戚做些农活. 在 2012 年从小麦、玉米种植中获得的收入约为 13 440 元,除去化肥、种子、农药、农机使用费等的支出 5 700 元,种植收入约为 7 740 元. 加上卖牛、小生意的收入5 300 元,全年纯收入约为 1. 3 万元. 当然不包括儿女们给的零用钱.粮食除了家人的口粮外,其余部分出售. 菜园种的蔬菜除自家食用外,剩余的也会拿到集市上出售,赚些零用钱. 节假日子女和他们的朋友或生意上的伙伴经常到家里玩耍,这时就要准备食材,还要准备一些让他们带回城的粮食和蔬菜. 户主的妻子每周会有两到三天回到邻镇的娘家,一是因为要帮亲戚赶集,另外也是回去与母亲聊天. 因为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回家次数最多. 由于以前做过小生意,闲暇时也会做些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的小生意,周边的邻人都到这里来购买.    3. 2 养殖与种植混合农户( B 农户)

  位于村南部的 B 农户,家庭成员 5 人,包括户主( 55 岁) 、妻子 ( 54 岁) 、长女 ( 30 岁,) 、二女( 24 岁) 、长子( 23 岁) ,其中,长女已结婚,二女在北京上学,长男在当地做临时工. 拥有耕地二块,共5 亩,第一块耕地长约 230 米、宽约 9. 25 米,位于距住宅 1. 1 千米的村东北,徒步 11 分钟,骑电动车为3 分钟,动力三轮车为 2 分钟. 第二块耕地长约220 米、宽约 6 米,距住宅约 3 千米的村东南,徒步35 分钟,骑电动车 10 分钟,机动三轮车 6 分钟. 耕地与其他农户一样,是从村里抽签得来. 同时拥有1 个面积约为 1. 8 千平方米的养猪场,1 年生猪的出栏数大约 80 ~100 头,养猪场距离住宅约 450 米的南边,徒步 5 分钟,骑电动车和机动三轮车为 2 分钟,离家很近. 猪场内设有饲料仓库、粪尿处理池、机械库等设施( 图 4) . 由户主夫妇两人从事养猪工作,耕地的工作,由于实施了机械化,委托拥有农机械的农户进行机械播种、收割等作业,这样可以抽出大部分时间养猪. 从 2012 年的收入来看,养猪和种植的总收入约为 130 480 元,除去饲料、防疫疫苗、各种药物以及化肥、农药、种子、农机使用费等的支出108 750 元,全年纯收入为 21 730 元.B 农户从 2008 年开始养猪,当年在离家徒步5 分钟的地方买下( 长期使用权) 占地近 2 亩的院子用于养猪. 其妻子之前在村办纸盒厂工作,开始养猪后便辞掉工作与丈夫一起进行生猪的养殖. 初始购买的是一头太湖猪种的母猪( 怀有小猪. 当时受禽流感的影响,价格为 3 400 元,比较便宜) ,种猪的选择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及与周围的养猪农户进行交流而决定的,因为太湖猪繁殖性能高、性成熟早、杂交优势强、肉质鲜美等优点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 母猪从配种到产下猪仔需要 115 天,小猪一个月后断奶,便将小猪与母猪分开圈养,之后再需饲养 6 ~7 个月后,便可出栏上市. 母猪与小猪分开后 3、4 天便可配种. 一般情况下每年母猪可以生育 2 次.2013 年 5 月时点,有母猪 8 头,中小猪 80 ~90 头. 调查时刚有一窝小猪出生,而且数量较多( 22 头) ,由于母猪的喂养数量有限( 一般一次能喂养 14 ~ 16 只左右) ,为防止哺乳不均匀,会在哺乳的时候分成两批,因此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平均每 3 小时要换一次,包括晚上. 要定闹钟,每3 小时换喂一次,非常辛苦. 而且小猪长的个头会比一窝 14 只以下的幼猪小. 有的母猪性格暴躁,还要对刚出生 3 天以内的幼猪更加仔细看护,否则容易被大猪挤压致死.母猪长到 50 ~60 斤时,就有人来收购母猪. 而自己要留下的母猪,会在长成肥猪后,选择好看的留下. 剩下的同其他的肥猪一起,在长到 230 ~ 250 斤的时候卖掉. 根据市场价格决定卖小猪、卖肥猪还是自己宰杀后卖肉. 母猪平均产仔数为 18,有时候能达到 22 以上,成活率平均约为 12 只. 冬天死亡率较高,一般 8 月份为全年进猪苗最后的高峰期,高峰期过后进猪不能保证春节前出栏,春节后出栏亏本风险较大. 而且天气转冷,仔猪疾病增多,冬季存栏风险偏高. 经常有收购母猪的人从养殖户直接购买母猪,价钱比肥猪高,为 8 ~9 元/斤. 生猪出栏价格为7. 0 元 / 斤左右,最好的时候能达到 8. 5 元 / 斤,最差的时候 5. 5 元/斤. 2010 年 6 月以后,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2011 年 4 月与 2010 年 6 月相比,涨幅为40% . 到了 2012 年猪肉价格又开始下跌. 因此生猪生产很不稳定,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是养殖户对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    3. 3 复合养殖农户( C 农户)

  位于村东边的 C 农户,家庭成员 6 人,包括户主( 49 岁) 、妻子( 49 岁) 、父( 81 岁) 、母( 81 岁) 、长男( 25 岁) 和二男( 11 岁) . 拥有 1 个面积约为1. 8 千平方 米 的 养 猪·养 貂 场,距 离 住 宅 约 为1. 05 千米,徒步为 9 分钟,骑电动车为 3 分钟,机动三轮车为 2 分钟. 由于养貂需要人的照顾,所以户主与其妻的日常生活以养殖场为主. 一年大约售出70 头猪、600 只貂. 同时拥有耕地二块共 7 亩,第一块耕地长约 230 米、宽 9. 25 米,位于离养殖场约为0. 5 千米的村东南,徒步 7 分钟,骑电动车和动力三轮车约 2 分钟,第二块耕 地 长 约 220 米、宽 约9. 5 米,离养殖场约为 2. 9 千米,徒步 35 分钟,骑电动车 10 分钟,动力三轮车为 6 分钟的东北. 耕地与其他农户一样,是从村里抽签得来. 养殖场内设有饲料仓库、粪尿处理池、机械库等设施( 图 5) . 由户主夫妇两人从事养猪·养貂的工作,而耕地的工作,由于实施了机械化,委托拥有农机械的农户进行机械播种、收割等农作业,这样可以抽出大部分时间进行养猪、养貂. C 农户 2007 年开始养貂,数量为 200 多只,到了 2012 年已经增加到 400 多只,公貂与母貂的比例在 1∶ 5,这样有利繁殖. 从 2012 年的收入来看,近几年养貂的收益很不错,1 年养貂的毛收入大约在 24 万元左右,成本大约为 6. 8 万元. 除养貂收入外,养猪的纯收入约 3 万元,加上小麦、玉米等,全年收入约为 22 万元左右.貂对环境和食物要求较高,特别是待产期的母貂和哺乳期的母貂、幼貂. 母貂在产仔 1 个月之前就要注意食物的营养与食量,母貂在孕育之前一个月,就要开始控制母貂的体重. 从调查户中得知,养殖户在冬天每天的下午给貂煮食全天的食物,而夏天由于天气热,需要每天煮食 2 次,以防食物变质. 给母貂准备的有生鸡架、鱼肝油、鸡蛋、鸡肝、羊奶等,有时还有扇贝等海鲜. 另外还要将 VC、VE、VB 等营养素掺入到食物中,以确保貂摄取维生素. 用量多的鸡架、鸡肝等会有专人定期送来,储存在离养殖场不远与他人合租的冷库之中,租金为 500 元/平方米/年,共 35 平方米/屋. C 农户每年冷库使用的费用为8 750 元. 为了防止近亲繁殖,繁殖用的公貂是养殖户到其他养貂户家中挑选品种好的公貂与自家的母貂进行交配. 交配时间为半个月,共两次,头次之后7 ~ 8 天进行第二次,之后便将公貂卖掉. 2012 年价格为 370 元/只,行情不好的时候每只仅为 200 元,波动很大.    3. 4 蔬菜大棚、养殖与种植组合农户( D 农户)

  位于村子北边的 D 农户,家有 3 口人,户主( 46 岁) ,妻子( 49 岁) ,正在读初中的儿子( 16 岁) .拥有一个面积为 1. 6 千平方米的生态蔬菜种植大棚,距离住宅约为 2. 5 千米,徒步 22 分钟,骑电动车和摩托车约为 5 分钟. 1 年大约售出 1. 2 万千克蔬菜( 菜豆、黄瓜) . 并且拥有耕地 3 亩,位于离住宅2. 9 千米的东北,徒步 30 分钟,骑电动车 6 分钟,摩托车 3 分钟,动力三轮车 4 分钟. 耕地与其他农户一样,是从村里抽签得来. 原有 2 块耕地,在 2002 年,为了蔬菜大棚的种植,将第一块地改为温室大棚. 经过几年的加建,在政府的扶植下,现在的蔬菜大棚为五位一体生态大棚,比起初期的大棚,有了很大改进. 规模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新安装了沼气池,保温性能也有了很大改进. 大棚面积为 2. 4 亩,其中2. 2 亩种植菜豆、黄瓜,大棚的东边饲养一头母猪( 图 6) . 生产的蔬菜装袋后拉到村里专门的蔬菜交易市场出售,定期会有蔬菜批发商来收购. 邻村的许多菜农也常来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蔬菜的年收入在3 万左右,平时户主会出去打工做一些建筑装修的工作,到蔬菜上市会在家里帮忙. 每年打工时间为6 ~ 7 个月,能有 1 万元左右的现金收入. 从 2012 年的收入来看,蔬菜为 2 万元,加上种植 3. 8 千元,全年农业纯收入大约在 2. 4 万元左右.蔬菜大棚的管理需要精细照管,盖在薄膜上的草苫每天需要掀开,时间随季节而变化,冬天在8: 00 ~ 8: 30,夏天则在 6: 30 ~ 7: 00,阴雨天和雪天根据情况草苫可开可闭. 大棚的农活主要包括除草、浇水、施肥. 由于播种和收获季节较忙,需要雇人. 其他时间在肥水及虫害不严重的时候,大棚的工作主要由其妻子去做,而户主外出做一些零工. 1 年能有半年左右,有 1 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尽管政府对修建五位一体大棚给予了补贴,但成本还是较高,一般家庭负担不起. 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沼气池虽说能充分利用猪的粪便,但清理比较麻烦,坚持使用的农户并不多. 而且大棚的保温性能还有待改进,最近村子又新建了几座保温性能很好的高级大棚,可以肯定未来将逐步替换原有的大棚.    4 讨论与结语

  通过对东老庄村案例农户的调查分析,在微观尺度中,也能完全验证出杜能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集中于农业生产的集约性. 如果仅用下地时间( 时间成本) 和运费并不能完全对这种集约性进行解释,也必须考虑到距离以外的许多因素. 例如,农产品的收益、交通工具的改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各种需求等.“将平原作为等质的土壤,在哪儿都能进行耕种的假定”,如果在农户尺度下考虑的话,一定会产生差异. 实际上,许多农民拥有分散的农地. 而目前我国农地的分散主要是由政策的变更,及基于平等理念( 抽签分地) 所致,与国外及我国解放前的情形有很大不同.在微观尺度下,农地的质量( 肥沃程度、倾斜、小气候等) 受到自然条件的强烈限制. 因农地质量( 倾斜、土壤、气候等) 的差异,集约度和纯收入发生了逆转,作物的分布模式也发生了偏差. 因作物的配置,比起通耕距离来,生产性不同的田块对作物的分布模式带来了重要影响. 因此,市场经济下的农民为了追求高效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收入的同时,也加速了土地连作.由此产生的诸如土壤退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后,本研究对李和高( 2008) 提出的“如果不同农户经营行为不同,或农户耕地集中于某些地段,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农户经营行为尽管不同,但从劳动集约性上也能确认出杜能模式构造. 即离家近的地方劳动集约度大. 如以往杜能模式的实证研究分析所明示的那样,在杜能模式修正方面还残留有许多课题. 特别是考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模式时,由于各个的区位因子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 同时,即使具有相同的区位因子,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如果具有差异的话,就有必要构建杜能模式不同的演变规律,这些将作为今后的课题有待进一步考证.【图.均略】

  参 考 文 献    [1] Griffith E. Testing the von Thünen theory in Uruguay[J]. Geographical Review,1973,63: 500 -516.  [2] Richard C J. Testing macro -Thonen models by linear programming[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76,28 ( 4) :353 - 361.  [3] 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5.  [4]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3.  [5] 华熙成. 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J]. 经济地理,1982,( 3) : 17 -23.  [6] 李小建,高更和. 中国中部平原村庄农业生产区位研究———以河南南阳黄庄为例[J]. 地理科学,2008,28( 5) :616 - 623.  [7] 王鹏飞. 大城市地区农村改革的政治生态学分析———以北京市农村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5,24( 3) : 453- 46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