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自2010年争创“全区肉牛产业大县”以来,紧紧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主题,按照“抓扩繁、打基础、增后劲;抓育肥、出效益、强实力”的发展思路,以畜禽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秸秆加工调制等技术为支撑,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采取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涉农项目、积极联系小额担保贷款等有力措施,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步伐。但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实际出发,总结出同心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建议及对策措施。
1 基本情况
同心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全县辖13个乡镇196个行政村,回族聚居相对集中,当地回族群众有着丰富的牛羊养殖经验,人工种草面积大,饲草料来源途径广泛。自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建成并饲养营运的养牛场(小区)达80个,年牛饲养达26万头(存栏牛117 320头,出栏牛142 560头),肉牛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1)育肥牛年龄越来越小,过去是4岁以上的退役老牛居多,现在绝大部分是3岁以下的小牛,任其发展下去,牛源将越来越紧张。
(2)可繁殖母牛价格涨幅过大,说明可繁母牛数量偏少,全县各乡镇正大量从外省购进母牛。
(3)营养物质搭配不平衡,能量饲料品种单一,如黄豆、菜籽、胡麻饼,很少将其搭配使用;矿物质饲料一般只注意Ca、P和食盐的供给,所使用的骨粉一般自制,结果造成供应不足等问题。
(4)非蛋白氮饲料使用率低。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添加的尿素,常因用量不准确或与其他饲料混合不当及管理不善造成肉牛中毒事故。
(5)繁殖、育种技术落后。初配年龄偏小,许多养殖户在肉牛12~14个月龄就配种,认为妊娠不影响身体发育,又可提前受益,妊娠期内又不注意饲养管理,其结果往往造成初胎难产、犊牛出生后,生长、发育迟缓,同时也使母体本身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造成终生体重不足和产肉量不高。
(6)犊牛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个体养殖户在犊牛培育上早期不注意早期补充饲草料,使犊牛消化器官未能得到锻炼而降低了犊牛的培育质量,造成其后消化器官容量小、采食量少,消化能力差,日增重必然也低。
(7)资金不足、信贷困难。有许多养殖大户,资金周转缺口大,信贷又困难,只能维持原有的经济形式。因此需要政府从扶贫、信贷资金上加大扶持资金,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鼓励群众退耕还草养牛,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点。
(8)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肉牛养殖以农户散养具多,没有龙头企业拉动,管理粗放,效益低,不能形成“统一供种,统一防检疫,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销售”的管理格局。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养牛户以初级产品形式(犊牛或牛肉)销售,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收入少。
3 对策措施
3.1 推行标准饲养 (1)引导个体养殖户选用正规饲料厂的育肥肉牛精料作为补充料,也可选用其生产的专用预混料或浓缩料,并按其推荐配方进行配制饲喂。
(2)合理使用尿素。正确用量:成年肉牛尿素最大添加量为150 g/d,添加时量由少到多,在7 d添加至最大量,犊牛应减半饲喂,3次/d喂前、喂后禁止供给饮水,中间如停喂2 d以上,须重新开始添加,这样可促进肉牛增重。
(3)做好犊牛的饲养管理。为了提高犊牛的培育质量,要作好早期补充草料,草料于初生期结束后就应提供,开始可由其自由采食青干草。同时,按犊牛的生长和特点配制犊牛料,当采食量达到0.5 kg/d以上时便可断奶,断奶后精料采食量会迅速增加,待其采食量达到2 kg时不再增加犊牛料,只供给充足的青粗饲料即可。
(4)掌握最佳初配年龄。肉牛初配时间应以体重为主要依据,初配体重以300~400 kg为宜,18月龄以上;同时大力推广冷配技术,提高肉牛品质。
3.2 政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 搞好产品深加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增加养牛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全区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加强品种选育工作 有目的地培育牛群在类型上的差异,以便使畜群的有益性状继续保持和扩大到后代中去。将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体或类群,采用同质选配的方法就可以将该品种这方面的优良性状继续保持下去。采用此法,在一个品种内建立若干个品系,每个品系都有其特点,以后通过品系间的结合(杂交),即可使整个牛群得到多方面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