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经济>从不同角度探讨内蒙古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正文

从不同角度探讨内蒙古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

  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中,只剩下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西等是粮食净调出省区。    2012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660/>,内蒙古等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8.410/>。内蒙古粮食作物播种而积为558.94万hm',占全国的5.030/> ,粮食产量达2 528.1万t,占全国的4.29%。内蒙古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显著。但是,目前内蒙古资源和环境约束已成为粮食增产的双重“瓶颈”。例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而积较多、干旱少雨寒冷气候特征、水资源成为硬约束性指标、森林持续被砍伐、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着耕地环境等。由此,内蒙古外延式粮食生产方式已走到终结,内涵式的粮食生产方式是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在国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下而根据现有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分为以下5大类:(1)耕地资源的约束,具有开发价值的荒地资源日益枯竭,开垦荒地成木越来越高昂,再有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占用增多,使耕地而积不断减少;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基木不可能改变,人增地减,人均农业资源减少;耕地而积连续12年下降,已接近18亿亩红线,并且耕地质量下降。    (2)水资源的约束,马晓河等认为,近年来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与农业争水现象突出,有效灌溉而积的增加将变得更加艰难,而其投入所占比例又相对较大,故而会表现出有效灌溉而积的缓慢增加对农业经济总量的影响是负而的,要保障粮食安全则灌溉设施建设不能忽视。(3)耕地污染的约束,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而积的1/10,而发达地区的农用土壤污染种类多,形成了重金属污染与有机污染物并存局而;我国农业而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特别是农业而源污染问题,给水体、土壤和空气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4)气候变化的约束,气候变化对稻谷的影响是正而的,对小麦和玉米的影响是负而的;气候变暖的负而影响是旱灾严重、病虫害多发、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下降。(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而,黄祖辉等从土地、劳动力、水资源、物资、技术等角度建立了“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上述研究成果为木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一定的思路方法。但是针对内蒙古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粮食如何实现持续增产问题的深入研究成果甚少,履待研究填补不足。为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深入分析内蒙古粮食增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程度,然后提出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措施建议,从而促进粮食增产。    1 资源环境约束力的分析    1.1 土地资源的约束    内蒙古土地资源的荒漠化、沙化土地而积占总土地而积的较大比重。全区荒漠化土地(0.617亿hm' ,占自治区总土地而积的52.20/>,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而积的23.50/>;沙化土地(0.415亿hm',占自治区总土地而积的35.10/>.约占全国沙化土地而积的24.00/>。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0.18亿hm',占自治区总土地而积的15.040/>,约占全国的57.20/>。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iii。内蒙古自治区又是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边疆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护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战略意义。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而积的82.00/> ,而中低产田产量却占全区粮食总量的48.80/>}5}。在总耕地中旱地占71.90/> ,其中80.00/>属于坡耕地,而坡耕地大多处在干旱、半干旱的水土流失区n。因为,坡耕地是后期新开垦的草场,所以耕种后土壤肥力逐步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    1.2 水资源的约束    水资源是内蒙古的稀缺资源,目前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硬性约束指标。    (1)水资源总量显著减少,而用水总量迅速上升。2010年,水资源总量与2003年相比减少107.1亿m3,下降21.6%>,地表水与2003年相比减少102.2亿m3,下降28.70/>,这说明降雨量少蒸发量高,地下水与2003年相比减少11.6亿m3,下降4.850/>;而用水总量与2003年相比增加15.0亿m3,增长8.990/>。    (2)以能源、煤化工、冶金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和城镇化及生态建设的加速消耗了较多水资源。2010年,内蒙古的工业、生活、生态用水量分别为22.6亿m3,15.0亿m3, 9.8亿m3 ,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2.24倍、50.00/>, 14.0倍n。可见,随着内蒙古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加快,与农业争水的矛盾更尖锐。    (3)农业用水效率低。例如,内蒙古引黄水量的93%用于农田灌溉,而该区域农业增加值只占其cDP的6%左右,而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占全区的}o}i> ,灌区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却仅为0.42,单位而积用水量约为全区平均值的1.3倍in。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等极度缺水地区每公顷灌溉用水高达10 50015 000 m3,超过作物需水量的2倍以上i,ai。内蒙占自治区2/5的有效灌溉而积仍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率不足400/> ,灌溉总用水量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50/>,水资源浪费严重i, v。从而2010年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比重依然是73.940/>。为此,履待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1.3 森林资源的约束    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是粮食稳定增产的保护“伞”。但是截至目前,毁林开荒行为从未停止过。    2009年,在内蒙古征占用林地核查中,发现超占林地项目11项,超占而积86.5 hm';违法占用林地项目19项,占地而积34.3 hm=1'=1。2011年,内蒙古毁林开垦40起,而积52.1hm=,其中,科尔沁区20起,而积34.2 hm=。同时,征占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落实不到位,大部分项目没有进行森林植被恢复h=I。尤其大兴安岭南麓森林是下游地区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可是《人民日报》报道,农民在耕种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展,森林不断遭到蚕食,已严重威胁到森林的安全,在2013年的清理行动中,收回林地444.77 hm=I'31。如果破坏林地的势头不遏制,部分林区将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从根木上失去森林资源再生的可能。个别区域因森林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丧失基木的生存条件。很明显,大然林保护工程在上述地区未发挥作用,依然持续着毁林开荒,最终导致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下降甚至消失,人类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因如此,目前森林资源仍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约束力。    1.4 气候资源的约束    气候资源是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资源。目前粮食增产的气候变化约束越来越增强,风调雨顺气候对内蒙占粮食增产来说极其重要。根据内蒙古气象局多年研究结果,内蒙古自治区10年中有9年是轻旱,3年中有2年是中旱,3年中有1年是大旱。内蒙古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区耕地平均水量仅7 444.5 m3/hm=,相当于全国平均水量的28.30/> ,旱作区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四盟降水量300500 mm,中西部200350 mm,西端阿拉善盟50100 mm,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 000 mm以上,干旱特别是春旱频率达80%以上,成为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131。根据《内蒙古资源大词典》记载,全区多年总降水量为3194.3亿m3,降水消耗于植物截留和地表蒸发的水量2649.62亿m3,占年总降水量的82.950/>1'S1。为此,内蒙古大然降水量偏低而蒸发量高,导致干旱是内蒙占的主要气候特征。旱灾是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增产的主要气象灾害。2009年,农作物旱灾绝收而积为152.27万hm',按照2009年农作物单位而积粮食产量3 654 kg/hm=计算,旱灾减收556.39万t粮食,占全年粮食产量的28.100/> ,粮食产量同比下降7.020/>与2009年相比,2011年的农作物旱灾绝收而积仅为12.90万hm',而粮食总产量达2 387.5万t,增产405.8万hm,为此,旱灾是内蒙古粮食增产的主要约束力。    1.5 耕地环境被污染的约束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处理率较低。2011年,内蒙占自治区工业固体废物高达2.35亿t,同比增长39.60/> ,其综合利用率仅为58.00/>,处置率则仅为37.30/>;每年仍有25%左右的城市生活垃圾得不到处理,20%左右的烟尘和10%左右的工业粉尘排放不达标in。工业废渣和矿山、电厂的粉煤灰占用土地,污染着空气和水土。    耕种过量使用化肥。化肥是粮食增产的催化剂,但过度使用后不但污染水资源还导致耕地板结、加剧水土流失,达不到粮食增产的目的。2011年,全国和内蒙古平均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分别为351.49 kg/hm=和248.86 kg/hm' }5},超出了发达国家规定使用化肥225 kg/hm=的安全线mi。因此,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超量使用化肥是粮食增产的隐性制约因素。    2 缓解资源和环境“瓶颈”及促进粮食增产的措施建议    2.1 加快改造耕地,提高粮食单产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较低的250以上坡耕地退下来植树种草,退耕的补贴收入必须高于退耕之前的收入,并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二是对治理荒山荒漠的农民,大幅增加补贴,实施永久收益的政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根据土壤需要科学施肥,提升土壤有机元素,提高中低产田质量。    优化布局耕地。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气候特征,优化布局耕地,调整种植业结构,集中在河流两侧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少开发或不开发地下水,因为地下水有助于农田林网建设和防治耕地退化、沙化及盐碱化。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模式。由于内蒙古是典型的旱作农耕区,所以充分利用土地水分和光热量及增加有机肥,发展旱作农业。根据调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政府采取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和大垄双行地覆盖栽培技术后,耕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70/> ,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39.90/>,玉米单位而积平均增产50.0%左右。为此,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    2.2 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    2.2.1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工业、城镇、农业、生态用水相协调的水利骨干工程,有效利用地表水。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地区,加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工程型缺水问题。完善现有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工程,尤其在灌溉条件较差、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2.2.2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用水效率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途径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目前节水方式主要有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喷灌、集雨窖、湿润灌溉、管道输水等。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主产旗县根据地形、水资源条件选用节水模式,发展节水农业。    2.2.3 建立健全节水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节水补偿机制的核心是节水补偿额度必须大于不节水而得到的收益。对企事业单位来说,节水率高的减免增值税、所得税、水费、电费等,让企事业单位节水有利可图。对农民,应用灌溉节水技术和设备提供技术服务,把灌溉节水产生的外部收益转化为农民的直接收益。如鄂尔多斯市通过节水改造,将黄河南岸灌区渠系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7,节约农业用水1.3亿m3m,转让给16个工业项目,转让资金达8.4亿元,目前计入了则政收入[f}l。笔者认为,应把这笔资金全部或大部分补偿给农民,这样既能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又能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还保障粮食增产的用水需求。    2.3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受灾损失    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提高大气预报的预测准确率,降低气象灾害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健全农牧业生产系统气象监测与评估系统,完善农牧业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畅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渠道,及时向受灾地区报送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预防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能力。另外,建立应变性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抗灾为避灾,降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损失。    2.4 严格保护大然林,并加快农田林网建设    一是制定最严厉的处罚措施,威慑毁林开荒者,如有违法者没收所有耕地或重判刑等;二是加强宣传大然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或组织当地居民参观毁林开荒而成为贫困甚至成为生态移民,让他们亲眼目睹毁林开荒的危害;三是加大植树造林的永续补贴,发放林权证,激励农民农田保护林建设,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粮食增产。    2.5 加快治理耕地的污染,改善农田环境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水土的污染。关键在于合理解决政府、企业、居民的三角博弈问题。二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率。加快研发利用秸秆生产酒精或者生物质能源和肥料的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农田环境和大气的负外部效应。三是科学处理牲畜粪便。应加大投资建设沼气池等小型项目无害化处理牲畜粪便,或者生产有机肥料,提高耕地质量,减少环境的污染。    3 内蒙古粮食增产前景分析与预测    3.1 粮食增产前景分析    3.1.1 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燃油补贴等的补贴力度和连续多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继续较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价,同时加大对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另外,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还通过金融、保险等渠道,多方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而且类似补贴只能持续加大,不能消减,所以农民种粮食的预期收益增加,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1.2 粮食播种而积呈现上升趋势    内蒙古有广阔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除传统的24个纯牧区旗以外的77个旗县是半农半牧区和农区,2012年自治区粮食产量前20名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旗县的粮食产量为1 883.06万t,占全区的74.470/> ,同时全区粮食播种而积呈现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405.1万hm'上升为2012年558.9万hm',增加153.8万hm。    3.1.3 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启动实施了“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到2020年,“全而完成1000万亩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全而完成1000万亩井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全而完成1000万亩旱改水灌区节水建设任务;全而完成1000万亩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配套建设任务”;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源工程体系、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建立较完善的灌溉管理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保障体系h HI。同时国家实施“节水增粮”行动中,在内蒙古安排了53.33万hm',并拨付相应的资金。另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制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强化自治区级统筹。还规定除食品和制药行业外,禁止使用地下水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工业企业的设备冷却水、空调冷却水、锅炉冷凝水应当循环使用或者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通过上述措施全力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用水需求。    3.1.4 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    目前,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区农牧渔业科技贡献率达48.00/>。在种植业领域,自治区选育出适宜内蒙古不同生态地区和不同用途的新品种39个,取得平均增产100/>、部分增产15%以上的效益。“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7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1个工程创新中心;20个区域性高产创建示范区和33个县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个自治区耕地质量监测中心(国家分中心),5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33个旗县级土肥测试中心,190个有机肥资源集中无害化处理站和368750个户用农家肥发酵池;玉米良种繁育基地23个,大豆良种繁育基地7个,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标准33个,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12个,品种展示站13个;盟市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9个,旗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33个,乡镇监控点165个。工程总投资74 718万元Ian3.1.5 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快。    内蒙古以建设中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自1998年开始,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大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然草原保护和巩固退耕还林等9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第4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而积分别减少了4600km'以上和1200km'以上,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减轻,重点治理区土壤风蚀量和地表释尘量明显减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二五”期间决定对粮食主产区东部四盟市33.33hm'旱作坡耕地、严重风蚀沙化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灌草植被。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减轻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四。    3.2 粮食增产预测    内蒙古的粮食持续增产前景是广阔的、可实现的。因为目前粮食生产仍然以广种薄收为主的生产模式下、旱涝保收农田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实现连续10年增产,2004-2013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7.560/>,这里刨除自然灾害因素粮食产量年增长2.1%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内蒙古为了实现粮食持续增产,要加快250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内涵式的粮食生产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保障粮食增产。为此,今后内蒙古粮食产量能否持续增产的关键在于资金的保障和落到实处及合理分配生产要素问题。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