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学>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引导政策>正文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引导政策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经济学

  

  1 引言

  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其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家庭能源消费是工业、服务业和交通等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能源消费的终端环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产业和部门的能源消费。相对于产业能源消费,家庭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体系中相对独立、用能方式比较分散,并且由于受到能源供给方式、技术条件和经济结构等因素的掩盖,因而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长期被误解和忽视,关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与生产方式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我国现有的能源政策主要聚焦在供需平衡、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节能等方面,家庭能源消费领域的公共政策长期缺位,迫切需要提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因此,如何认识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特点和机理,有效地引导家庭能源消费,建立环境友好的能源消费模式,已成为能源与环境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自诞生起就受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关注,本文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引导政策两个方面对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指出主要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2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包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能源及耗能产品的购买、使用和维护等行为,以及出行时的交通行为。探析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环境心理学、社会学、消费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四个学科视角展开分析。

  2.1 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研究

  环境心理学是对现有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贡献最多的一个学派,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焦点是探讨如环境态度、环境信念、环境价值观、主观规范、感知效能、社会责任和认知等心理类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Stern等构建了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 Theory),通过环境价值观、环境信念和主观规范三种变量之间的作用来解释环境行为的形成,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具体见图1。【图1】

  Schultz和Hansla等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费行为的心理基础,考察了此类心理变量对行为的影响力。

  基于“态度影响行为”这一基本的心理学认知,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个体对能源环境持有的态度与其行为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与针对普遍性环境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或一般性价值观相比,对某种具体的环保行为(如节能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更强。责任感也是影响能源消费行为的重要的心理变量之一,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会更主动的参与和响应环保行动,而且这种责任感往往受到公认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McCalley、Carlsson-Kanyama、Mills等学者还探讨了个体的信息处理过程和认知形成过程对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认为认知是影响居民购买节能产品等能源消费行为的关键变量。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信息接受和社会反馈对认知及节能意识的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唤醒居民节能意识,进而改变能源使用行为。

  除了探索心理类变量的影响之外,情境变量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阻碍或促进作用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基于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和态度-行为-情境(Attitude- Behavior-Context Model)模型,Parker等和G?rling等学者的研究证明了能源产品的价格、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和社会规范等情境变量显着影响了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而且相对于心理变量而言,情境变量对购买节能产品等投资类的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更为显着。

  也有研究指出,心理类变量虽然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有影响,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而且,情境变量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作用机理仍不明确,目前还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关注居民的心理和个体特征,研究内容较为丰富,运用实证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为了解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本质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方法。不足的是,变量繁杂、变量间关系难于梳理,测量工具也还很不成熟,难以得到有普适性和指导性的研究结论。

  2.2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区别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居民个体行为研究,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以家庭作为能源消费行为的主体,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探讨能源消费行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将能源消费行为视为一种社会性行为,个人的行为选择很大程度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分层、社会规范和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了居民对时间和金钱的支配模式、消费偏好和生活习惯,进而决定了家庭能源消费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学派还重点探讨了能源消费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Lutzenhiser等研究认为,家庭能源消费行为是一种基于家庭成员组成关系的社会行为,家庭人口系统和家庭收入系统是影响家庭能源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且,家庭能源消费行为是由长期的社会系统配置所决定的,而不是居民个人短期决策的结果。此外,社会技术、法规和市场结构也制约着家庭能源消费的行为决策。

  社会学研究的优点是把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放在一个长的时间跨度、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中,揭示了能源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居民自身的特性,缺乏对行为主体特点的充分认识;而且,现有研究对影响因素与能源消费行为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仍缺乏定量化的验证与解释。

  2.3 基于消费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消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决策分析上,其一般思路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居民根据偏好和市场既定的价格在收入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决定能源消费行为的实施与否。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个人因素(如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与行为工具(各种节能措施)通过影响个体偏好进而决定个体是否采取节能行为,而政策引导因素则通过改变行为决策的相对价格或收益来影响个体采取节能行为与否。

  Ri-ccardo等、Galarraga等以英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居民为对象,应用偏好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价格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电器支付意愿的影响。

  此外,与其他领域消费现象的研究一样,经济学家们还重点关注了家庭能源消费的结构特征、地区特征和需求变化等方面,以期分析区域整体能源消费情况和变化趋势。

  Meier等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英国居民家庭热能消费支出情况,发现房屋结构、家庭人口特征、家庭收入都是家庭用热的重要影响因素。张海鹏等采用双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了我国林区农村家庭生活用能的结构特征,并对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指出目前林区家庭能源消费正处于向商品能源转换的过程中,且电力和薪柴价格变动对各类家庭能源需求的影响最大。陈迅等应用协整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人均家庭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实际消费支出因素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城市化进程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次之。

  消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忽略了居民态度、认知和社会规范等因素对能源消费行为的作用。

  2.4 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的研究

  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学者重点对家庭消费各种产品和服务时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进行测算,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国外学者自上世纪末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研究理论,主要运用投入产出法等研究模型分析了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宏观经济增长和家庭收入及消费支出等作用最为突出。近年来,国内此类研究开始起步,如,Wei等通过引入消费者生活方式分析法,关注居民生活方式、也即日常支出消费的分配与生活活动时间的分配对其能源消耗的影响。刘晶茹等应用综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并分析了各产业部门对居民碳排放的贡献率。牛叔文等对兰州市家庭用能的种类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替代分析法估算出用能结构转换的减排效应。

  该领域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建立测算模型,但目前国内缺乏完备的数据库,因此,该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化。

  2.5 不同学科研究的特点比较

  最后,表1从研究的范围、方法和主要影响因素三方面比较了上述不同研究学科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的贡献。【表1】

  除了上述4个领域的研究之外,Bin等、Keirstead等学者将现有的多学科视角加以综合,构建了包含政府、市场、社会、物理环境、技术条件、个体心理以及家庭等因素在内的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模型。比较而言,基于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将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中,突破了单一研究视角的局限,但其理论架构仍需要全面而深入的实证支持。

  3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引导政策研究

  鉴于目前家庭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如何引导居民转向低碳节能的消费模式就成为现有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的另一个核心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较早地推行了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引导政策,这为学者们开展政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证基础。

  推动居民节能的公共政策可以分为心理类政策和结构类政策。其中心理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居民的认知、感知、动机和道德规范等,进而改变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该类政策具体包括信息提供、教育和示范等。结构类政策则是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条件以达到引导居民节能的效果,具体包括提供高能效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基础设施、采用定价策略和制定法规等。也有学者按照政策工具的分类将引导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政策划分为信息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法规手段等。

  目前各国实施的信息政策内容丰富,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宣传和说教,学者们普遍认为有针对性的和具体的信息反馈和信息指导可让居民更清楚地掌握其能源消费状况,了解改善行为的可行方法,激发居民的节能意识,进而有可能改变行为。

  Steg、Linden等的研究表明,开展家庭能源审计项目和提供能源消耗标识能够驱动居民节约能源、选择清洁能源,从而实现能源的清洁化转化。

  Darby等通过对英国节能社区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和树立典范等社会学习手段对改变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具有显着的作用,但是实施这些手段的成本通常也很高。

  Ouyang等以我国杭州居民为样本,采取对照组实验法证明:对居民进行有针对的节电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用电行为,平均日常用电节约10%。研究者建议管理者在居民节能管理中应该更多注重此类方法,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

  除了信息政策,美国和欧盟等国家也通过经济政策、技术手段和行政法规等推动居民节能。从理论上来说,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行为成本,使公众由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向兼顾代际利益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转变。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经济政策的效果提出了质疑。

  Egmond等通过以荷兰居民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税收、定价等经济手段往往对居民节能行为只有短期效应,很难让节能行为内化为强有力的意愿。

  Cameron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分为自觉行为和引致行为,财税政策对这两类行为的影响不同,前者不需要税收优惠和补贴的刺激也能发生。而且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去节能,这不利于改善和塑造居民的节能态度,一旦这种经济刺激消失了,那么节能行为也将会随之消失。此外,通过技术改变家庭能源消费的物理条件,如提供基础设施、节能产品和服务等,会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产生直接作用。例如,英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和鼓励能源技术的研发,扩大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并通过补贴和宣传等方式大力推动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手段作用直接、见效快,但往往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从各国实践情况看,这种政策的效果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完善,且需要政府辅以宣传教育、经济刺激等其他手段推动居民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采纳,这些同样要求较高投入。

  不同于产业领域,目前法律法规和行政管制等手段在各国政府民用领域能源管理的实践中并不多见,现行的一些手段主要包括CO2排放限制、设立能效标准、碳标签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

  Sovacool的研究指出,管制政策对调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作用明显,且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有效。也有学者认为,此类政策实施的执行成本较高,其强制性属性缺乏真正的社会支持,因而在实践中不应普遍使用。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引导政策比较如表2所示。【表2】

  4 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政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至少有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不同于产业能源问题,家庭能源消费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和技术问题,同时也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这就要求采用全面系统的视角和方法考察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差别很大,尽管有少数学者尝试建立综合研究模型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开展研究,但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2)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涵盖了从意图、实施到形成惯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有研究只考虑了行为的实施阶段,无法阐释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动因、约束和路径等深层次问题,也无法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相对于工业能源政策的研究而言,目前极为缺乏结合我国情境的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引导政策研究,无法有效指导民用领域能源管理的实践。

  目前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在我国尚属少见,为了充分认识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特质、解决实践中缺乏有效政策依据的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加强以下研究:

  首先,综合考虑城乡差别、自然禀赋、社会结构、能源价格、个人及家庭特征等各种因素,开展综合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多学科研究,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能源消费行为的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其次,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探索行为机理;第三,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和国情特点,揭示我国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规律,加强本土化研究;最后,基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加强我国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引导政策研究。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