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防范
目录 一、 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1、审计风险的概念 2、审计风险的特点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三、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四、审计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 五、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试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使审计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一、 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1、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审计意见与事实不符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因素的结合 小。 2、审计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 完善审计程序, 改进审计技术, 提高审计质量, 以降低审计风险, 但始终不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即审计风险不可能降至为零。因为现代审计的特点是抽样审计,以样本推断总体, 无论采用的抽样方法及样本量如何,总存在一定的误差,即样本反映的特征不可能与总体完全相符,从而存在风险。退一步说,即使样本足以完全代表总体或实施详细审计。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 如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道德品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等,仍存在判断错误的可能性以及错误判断被接受和正确判断被拒绝的可能, 也就存在风险。 (2)、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而且产生于审计的全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 但只要审计人员规范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完善审计程序和技术方法、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等, 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将审计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能被接受的水平。 (3)、复杂性。审计风险的复杂性是指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表现形态及风险程度等方面是复杂的。它主要表现为:首先,审计风险的复杂性源于审计风险成因的复杂性。其次,审计风险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位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第三,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是复杂的。第四,审计风险所表现的性质和程度是复杂的,有重大损失的风险,也有一般损失的风险;有舞弊的风险,也有差错的风险;有隐匿较深的风险,也有比较明显的 风险等。第五,对审计风险的敏感度是复杂的。 (4)、无意性。审计风险的无意性,指审计风险是由于审计人员无意识地采取或未采取某种行为所致。审计人员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失误并且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些失误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5)、潜在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指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审计风险显现的不确定性,它主要表现为,审计风险的存在是潜在的。审计风险所产生的后果是潜在的。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审计风险客观存在而且普遍存在,而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很多,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审计准则》所要求具备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如何,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清正廉洁并保持应有职业关注,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工作中,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人员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也不尽相同,审计活动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审计人员有责任周密计划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专门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达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2. 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欠佳。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审计人员应该做好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检验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的结论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有些审计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令人堪忧,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由于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消除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减少其对审计人员自身乃至整个的审计环境产生的威胁。 3、审计方法本身隐含审计风险 。首先,它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虽然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错弊,但因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其不能避免所有的错弊。比如企业发生未预料的经营情况,或出现特殊的经济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不适用;本应相互牵制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异致使控制系统失效;受成本费用的制约控制措施所需费用太高,被管理当局废弃等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面对大量的会计资料往往采用的是统计抽样方法,这种方法虽然 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但由于取证方法不同,加之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产生一定的差错,由此也会带来审计风险。且现代审计方法采用重要性审计,强调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但是具体应用到审计事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差总是存在的。因此也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被审计对象的日趋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类型复杂,承包、租赁、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等不断出现,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照成审计结论的失真,严重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还有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是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表现在:首先,其会计制度并不健全及会计工作并不规范。审计人员以会计资料作为主要审计对象,其审计的质量完全依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然而,一些所谓的会计资料极有可能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应付外界机构和人员而精心炮制的。审计中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长期亏损、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为了某种需要或达到经营过程的一定目的,虚报企业财务状况,人为调节某些资产和费用账户,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同时相应增加了固有风险水平,提高了检查风险,给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带来的极大的困难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产生错判做出偏离事实的审计结论等不良结果。其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完善、经营状况不稳定。如果被审计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了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得出客观公正真实的审计结论。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审计的难度也就越大,其审计工作面临的失误与差错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审计人员只能采用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使用的原始审计方法,即依靠判断抽样法对查出的问题得出审计结论,使审计评价失去科学依据。 3、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当前,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逐步电算化,而审计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建立在对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抽样方法。抽样方法的运用使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随着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杂、庞大,其审计取证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成本越来越高。由于抽样水平受到审计人员自身能力、水平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判断失误。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这种方法本身存在遗漏问题,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不可避免地潜存和增大了检查风险。 4、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并不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其审计主要依赖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若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就会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审计环境是审计人员进行工作的外部环境主要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均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经济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不同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差别,相应他们处理 经济业务的能力也有时滞后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变革,这也就相应的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审计抽样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同时也能提高审计效率。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一定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取证环节产生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3、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产生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付款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4、审计报告环节产生的风险。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 四、审计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 审计风险对不同的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企业经营者的不利影响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企业经营者对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通过真实有效地审计报告来做决策。如果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报告缺乏真实性、准确性,这就有可能使企业经营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陷入经营困境。 2、对企业出资者的不利影响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对所有者责任就是确保投资人投入的资本增值。如果经营者向所有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而相关利益人根据经营者提供经审计的虚假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决策,这就会使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3、对审计人员的不利影响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加大审计人员工作的难度,一旦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而信息使用者作出不当决策,造成一定损失时,可能要求审计人员对自己损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1、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在审计人员的各项素质中, 最重要的是依法审计和执法客观公正。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 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其次是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以确保业务质量; 第三是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第四是要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 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五是严格治理队伍, 树立公正、廉洁的审计形象, 为提高审计质量, 防范审计风险提供组织保证。 2、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要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以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规避审计风险,切实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 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还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 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 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4、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 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分析、判断、评估, 并以此为出发点, 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 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事中风险的控制, 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 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 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5、 聘请熟悉和精通法律的法律顾问审计人员应经常同法律顾问探讨有可能存在的法律责任问题, 一旦审计工作中出现有关的迹象, 应及时同法律顾问进行商洽并采取对策, 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生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应地,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也是一个有机整体。除以上所述防范的措施外, 完善和健全的制度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审计工作者应以《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依据, 加强审计主体运行规范化建设。建立更为具体的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设立考评指标, 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有效的防范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湘娟.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成因.中国商界,2008. [2]刘力云. 审计风险与控制. 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3]姚瑞马. 浅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当代经济,2009. [4] 高慧霞.注册会计师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0) . [5] 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3. [6]常郧、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