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经济发展是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科技和创新作为转型的重要支撑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人才,是新知识、新科技产生和传递的重要载体.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战略措施.
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活力旺盛,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本应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主要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社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要求越高,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越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对其个人、家庭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的增长与失业时间的延长,对国家经济转型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是一大阻碍.
1、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1大学生的人才优势不再明显
我国大学生的人才优势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下降两方面.从数量上面说,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劳动力市场上的大学生供给数目迅猛增加,如表1.1所示为2000-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未就业人数也因供求矛盾在逐渐增加.由于转轨过程中存量就业的呈现巨大调整,大学生群体虽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中青年劳动力的主体,而市场对于大学生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却小于大学生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伴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明显.
较之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影响更为显著.20世纪中期,西方的经济学家为了说明经济增长率在各国之间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有关“余值增长率”的结论:若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生产率,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余值增长率.经济学家丹尼森(EdwardF.Dension)通过计算发现,教育、医疗、知识增进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余值增长率的60%以上,是导致经济增长快于投入的最主要因素.
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往廉价和低素质的劳动力的不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现实的情况中前大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或专业技能并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呢?如表1.2所示,近几年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目一直在增加,薪资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拉动下逐年在增长,本科生薪资水平比高职高专的学生薪资的平均水平高.这些与发展经济学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相符.但是我们通过表格数据也可以看到,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薪资收入的增幅却在下降,而且本科生与高职高专学生薪资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由于收入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则是劳动生产率的体现,由此可以推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更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科生与高职高专之间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在不断缩小.
1.2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均衡
经济转型给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劳动力市场的不统一.当前大学生的劳动市场可以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前者指的是能够提供满意的工资及稳定工作的一些大厂商或者政府机构.后者指的则是那些工作待遇、条件都比较低的部门(如:中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由于正规部门往往能够给雇员提供较高的工资及福利,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的求职好去处.反之非正规部门是由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打零工者组成,无法为劳动者提供很好的薪资以及劳动保障,只是大学生求职者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入职人员往往伴有较高的离职率.这种劳动力市场存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划分,不仅存在在城乡之间,也出现在不同城市之间,甚至是同一城市内部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如表1.3所示为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各类型单位中的就业情况.
正如数据显示,薪资水平是大型企业比较高,然而连续两年在就业满意度方面都是政府机构(含科研事业单位)最高,民营企业(含个体商户)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大部分的毕业生毕业生毕业后的流向都是企业,只有小部分能够进入到政府机构.这些数据表明发展经济学中所提到的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方法以及大学生在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的工作状况是于现实一致.
2、大学生“知识失业”的探析
2.1大学生的知识失业现象的定义
大学生的“知识失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劳动力的闲置与劳动力的低效利用.我国官方发表的统计数据中,很多情况下未能反映劳动力低效利用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能力成正比:学历越高,职业的选择范围就越广,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小.然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中,有人找不到或不愿意去找工作,更普遍的是找到一份工作却学非所用、大材小用.知识失业的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人才难题.
2.2大学生主要的失业类型及原因
若将失业定义为劳动力利用不足,当前大学生失业也可以分为劳动力的闲置和劳动力的低效运用两种情况.劳动力闲置主要指的是劳动力的非自愿闲置,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摩擦性失业,即由于工种的变换,大学生赋闲在家.第二种是周期性失业,即大学生的失业是由商业循环引发的.表2.1为大学本科生毕业毕业后半年的工作情况,其中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的非失业率明显比高于2010年也因如此.第三种是最主要的劳动力非自愿闲置的方式:结构性失业.这种因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引发的失业,特点是失业的大学生没有办法(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是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往往长期存在且表现为公开失业率.除了以上三种劳动力的非自愿闲置形式外,劳动力闲置还有一种称为沮丧的劳动者(discour-agedworker).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最后放弃找工作的念头,退出劳动力市场.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届的失业大学生中这种学生占2.1%.
根据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广义失业的定义,大学生劳动力的低效利用被称为非公开失业(也称为隐蔽性失业).有学者曾经计算,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失业率平均为8%-9%,若将隐蔽性失业合并计算后闲置劳动力的比重不会低于30%.
同理,大学生的非就业率也是一个被低估的数据,此外表2.1我们可以看到,受雇全职工作的本科生与非就业率比较起来就相差10%左右.劳动力的另一种低效利称为学非所用(mismatch),指就算是有工作,但专业知识与技术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专业不对口是一种主要的劳动力低效利用的状态.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非本专业就业的学生中43%是由于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转行,24%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由此可见,专业不对口主要还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所致.
由此可见,广义的失业能更全面的反映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失业类型可推断导致失业的原因: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说,大学生对职业的个人期望较高,对就业环境的评估不足,自身素质离要求有较大距离;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的水平局限,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创造、吸收大学生劳动者的能力有限,加之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不断增多,供求缺口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3、解决大学生经济转型时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3.1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除了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以外还要开发更多新兴产业、行业.因为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会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观念会产生深刻的变革,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前提和根本.另外要协调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的发展,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注入开发非正规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缩小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在劳动者薪资、福利和保障方面的差异.最后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优先发展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劳动力的主体,不仅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或政策支持直接促进该类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消费者更多的购买该类企业所生产的商品间接促进这类工作的发展.通过扶植一批生机蓬勃的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扩大非正式市场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应成为今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努力方向.
3.2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提高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率
大学生劳动力利用不足的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率.首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高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一些毕业生失业量较大、供给过剩的专业要严格控制专业的发展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专业要及时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一些看似冷门却为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专业则要加大培养和发展力度.这要求高校必须审时度势,避免专业的冷热倒置,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有所用、专才专用.第二,鼓励企业和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实施大学生毕业后的各项技术技能培训.毕业生进入单位后,为了避免劳动力利用不足的情况用人单位应该开展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了降低劳动力闲置率,扶植一批专门的大学生劳动者就业服务机构也是必要的.总之,高等教育数量上的扩张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结合起来,否则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率将下降对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郭熙保,陈志刚,胡卫东.发展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9.254. 〔2〕爱德华.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的趋势(1929-1982)[M].布鲁金斯研究院出版社,1985.111. 〔3〕彭刚,黄卫平.发展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5). 〔5〕叶伟英.关于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特区经济,2008(7). 〔6〕杨艳君.经济转型国家是怎么解决就业问题的[J]. 〔7〕台春玲,高鹏.论经济转型与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11(8). 〔8〕王佳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9〕马东利.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结构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