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教育>幼儿故事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思考>正文

幼儿故事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思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故事教学中,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一些误区,使师幼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使故事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作用,它影响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及听故事的新奇感与敏锐感。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提问上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提问目的片面化。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在故事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而较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关注借助作品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
二是提问的内容缺乏条理。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小班故事《小猫找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猫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讲完之后又问“猫妈妈送小猫到了幼儿园,小猫是怎么说的?接着它看到皮球是怎么做的?小猫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班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排,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正确思维带来干扰,导致幼儿不知如何进行表达。
三是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立刻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以上误区显示了在故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还模糊不清,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其实,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我们的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笔者认为,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显现不同的促进作用。
一、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心意思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孩子们再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
例如,在根据儿歌改编的故事《小狗抬花轿》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几只小狗抬花轿?(2)谁在抬轿子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并将注意力转到角色身上。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狗出了什么事情?猜一猜它为什么会摔跤?(2)老虎怎么样对待小狗的?(3)你生不生气?通过上述问题,发散幼儿的想象力,并引发幼儿同情弱小、团结友爱的情感。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帮小狗想想办法对付老虎吗?(2)小狗想了什么办法?好不好?(3)你觉得老虎以后应该怎么做?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幼儿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能欺负弱小,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心情,达到情感共鸣。
二、假想式提问,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我问幼儿:“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做呢?你面对结满枣子的小枣树时心里会怎么想?”这种角色体验,让幼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又如我在大班故事《小猪的白房子》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的想法,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小鸡小羊们愿意在没有树没有花的地方玩吗?如果你是小动物们,你愿意住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玩?你想对小猪说些什么?绝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做出回答。
三、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答案单一的选择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往往限制了幼儿探索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只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
如学习《三只蝴蝶》这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时。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我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四、紧追式提问,让孩子学会表达
在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孩子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会使我们青年教师很着急,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有的教师会临时乱了阵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干脆视而不见,有的模糊应答,有的灵机一动,请听下回分解。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地回答,我们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
如:在中班故事《梧桐树送信》中,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梧桐树还会给谁送信呢?”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我妈妈了。”通常我们会想:“怎么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这时我进行了追问:“哦,你是不是想请梧桐树给妈妈送信?”“嗯,我想的。我还想请它带我去,它可以在天上飞”,“噢,你还给梧桐树一个新本领呢。”这是我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地浮出水面。利用他的回答我又追问:“梧桐树还会用什么更快的方法给谁送信?会写什么呢?”孩子就会受暗示,找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来回答:“还会打电话给宝宝,让他赶紧穿棉袄”“还会开汽车找小狗快开空调躲起来……”
五、互动式提问,让孩子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孩子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
如在《三个和尚》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我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是这三个和尚中的一个,你怎么让大家有水喝呢?”孩子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我把水引到山上来,成自来水。”“排小小值日生。”“装滑轮吊上来……”在讨论中孩子们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也在向同伴说明自己想法的同时发展了表达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能把握适当的度,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