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
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要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除“凑十法”外,还可以运用数轴上的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又如: + = ,先通过图解,使学生直观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实际上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相加减,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法则等等。
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例如:把分数加减法与整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统一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建立起了完整的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的认知结构。再如:把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有些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三、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长期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计算中,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另外,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注意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正确计算。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