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还要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培养;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小学段阶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习惯养成不仅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以后乃至将来的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在必行。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我纠正错误,书写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好的内容及时摘录,经常整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损坏桌椅和学习用具等毫不可惜,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公物方便你我他》、《学习的好伙伴》等主题班会活动。此后,学生能自觉地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1.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材和语文教材中选取一些革命烈士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茅以升立志造桥》一课中的茅以升得知因秦淮河上的桥断了,致使众多乡亲送命的事以后,立下志向,做一个造桥的人。从此以后,他对所有的桥梁产生了兴趣,观察它们,研究它们,最终成为一个桥梁设计专家。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立志,然后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信念,脚踏实地地去观察、探索,只要你肯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坚持,就会有成功。
⒉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为学生树立典范。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四、家校配合,持之以恒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⒈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小学生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