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教育>浅谈小学生劳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文

浅谈小学生劳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活与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在小学劳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学习,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使他们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客观世界的特点。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培养学生的意志。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加强目的性教育,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并与一切干扰作斗争,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同时,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让学生养成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的习惯。学生初步具有了良好的意志,能终生受益。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让创造贯穿于各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在新课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知识之时,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动手愿望强烈,这是引导学生开展整体方案方法创新的好时机。如“绒球”这节课,当学生看到绒球的各种用途后,马上会想到绒线是怎么变成绒球的。于是,如何绕法就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绕在手上,也有的说可绕在马蹄型模板上,还有的说可绕在圆环型模板上。
学生设计了各种制作方法,制作热情空前高涨。
2.技能训练阶段。对学生来说,新技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创新过程。在技能训练当中,工具、材料和任务要求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实用绳结》这节课,对物品进行“井”字型捆扎,小的物品可拎起来捆扎,大的物品拎不动怎么办?激发学生强列的求知欲望,让学习充满快乐。 四、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参与能力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后,要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知识记得牢,而且能将其转化为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在执教《扎纸花》一课时,教师先将自己课前制作的纸花———粉红的荷花、洁白的玉兰花、鲜艳的玫瑰等美丽的纸花展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说:“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朵漂亮的花?大家试着研究一下它的制作方法。”学生思考着,讨论着,手脑并用。遇到疑难时,教师鼓励学生:“大家不一定和老师制作的一样,你做的花更好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制作的纸花“千奇百态、争香斗艳”。这节课后,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高涨,遇到问题总爱探究。“没有实践,任何理论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五、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所以,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劳动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也相互批评,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好任务。通过这样的集体劳动来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比如教学《布置教室》,在制定好布置方案后,可以分四个小组活动,一组摆放桌凳,一组布置墙壁,一组布置黑板,最后一组布置墙角。在布置时,要引导学生搞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分工和配合,同时要兼顾其他小组的工作,无论在色彩搭配还是字体大小都要协调好,力争使整个教室显示出和谐统一的美。
总之,学会学习的深层内涵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