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教育>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究>正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要]城镇化的推进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农村基础教育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改善和发展,但同时农村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教育观念出现偏差,目标产生偏离;农村教育特色弱化,未来迷茫;农村教育特色弱化,缺乏理想教育环境;等等。农村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努力,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保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城镇化;基础教育;农村教育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7%,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所带来的一切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机构既要满足日渐增加的城市人口的基本教育需求,又要满足其为得到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而提出的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最近,我们在苏北农村中小学调研中发现: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具体的,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问题。
  
  一、教育观念出现偏差,目标产生偏离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农村教育问题愈显突出,尤其表现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上。
  
  (一)功利化倾向比较突出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但我们在不少农村学校看到、听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教育的宗旨、目标被有意无意地抛开了,升学成了唯一或者说是重要的追求,农村教育成了农民子女进入城市的期盼,升学率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标准,自然也成了农村学校的生命线。为使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尚有能力的家庭纷纷送孩子到附近的城市学校学习。学校教学为了迎合考试的需要,也有重点地选择和安排课时,对于升入高一级学校必考的科目教师要重点安排,课时要打足,而对于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科目则完全是一种应付,对于孩子全面发展需要什么、对于未来农村建设需要什么也很少考虑。所以有很多农民说,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对于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作用并不大。
  
  (二)城市教育“诱导着”农村学校办学理念异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还客观存在,有的还在扩大。教育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而且还要提供科学技术,但是从学校办学条件到教材内容选择,现在教育适应的都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广大农村和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城市学校,特别是城市重点学校的“磁场”效应,对农村学生和家长放射出强烈的吸引力,吸引着周边的农村学生舍近求远,使一些农村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面临关闭的危险,而不少城市学校生源爆满以至于超负荷运转。我们在一所乡镇中心初中听到这样一个例子:该镇小学毕业的前50名学生基本上都不在本镇初中上学。城镇中那种优越的物质文化生活对整日埋头在田间的农民及其后代构成了巨大的诱惑,让孩子成为真正“城镇人”而不是充当“农民工”已经成为很多农民的强烈愿望,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烙上了离开农村的印记。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曾这样对我们说:我们的工作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一种应付,很无奈。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
  不少农村青年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这表明农村教育在发展思路、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在实践中感到:不学习那么多知识,一样可以在城市找到工作,甚至比大学毕业生赚的钱都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的现实,使得他们对于依靠读书离开农村的目标产生了动摇。家长们担心花了钱让孩子读初中、高中,有了离开的思想,却又缺乏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就是到了城市也无法适应;即便读了一个高职,找个工作,仍然是城市的高级“打工仔”,他们又将和父辈一样成了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还不如早点工作,多挣点钱。因此,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放弃高考的人也很多,使得一些重点大学里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学生比例逐年减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学校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目标和任务,农村家长和学生没有看到现代城镇文明对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特殊要求,而单纯地从急功近利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则要从教育公平这个根本问题上去探究,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起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
  
  二、农村教育特色弱化,未来迷茫
  
  教育既有它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教育的目标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又需要彰显人的个性。尽管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但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然占大多数,“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要把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怎样办好农村教育?把城市的一套搬到农村来,农村教育就可以现代化了吗?只有从农村的现实和未来出发,把农村教育扎根在农村的土地上,把农村教育改革立足在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才能使农村教育发展充满活力。 到农村学校中去看一看、听一听,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村教育弱化了农村的特色,离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今天的农村教育没能够充分考虑到80%在农村的孩子们的教育实际。一是我们的改革方案没有认真研究和充分体现农村文化的背景和优势,农村孩子的成长离开了千百年来农村优秀文化的熏陶。二是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翻开中小学教材,看到的是大量城市的例子,满眼是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拥挤的人群……而农村里那一望无垠的土地、翻滚的麦浪、新鲜的空气等则很少被提及,反差非常明显。在开展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校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而要提高这些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则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研究和制订活动方案。在这方面,农村有城镇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去研究农村这些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只是简单地模仿城市学校的做法,或者把城市学校的课件拿来依葫芦画瓢,让农村学生失去了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没有很好地组织开展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农村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爱养育自己的这块热土。如果以此为基点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活动,自然会极大地调动农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为省事,为保持与城市学校的一致性,不考虑农村的特色和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照搬照抄城镇学校的活动方案,让农村学生被动地跟着这些他们所不熟悉的一套来做,其活动效果自然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四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城镇化发展的特殊需要。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从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向城镇生活、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会给农村学生和家庭的生活带来一系列变化,并反映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学生毕业后要进城工作,如何适应于城镇化的生活需要;学生的未来生活中需要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文明礼仪,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等。一般学校在统一化的教育评价体制作用下,都不考虑这些与教材不太相关的教育内容。
  推进城镇化并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更好地发展农村,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和推进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教育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大批农家子弟,又要为未来的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两者的结合点就是未来农村教育的方向。它既要为一大批走向城市的农家子弟打好基础,提供他们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素养,同时在传递现代文明和现代精神时不忘“三农”,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多开展一些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介绍一些现代农业的科学知识,多组织一些有农村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把校本课程的内容紧紧贴近农村实际,让孩子们看得到、学得活、用得上。但是,以上几方面向我们表明,农村教育并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状况。究其原因,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付各种统考,农村学校不得不把迎接各种类型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上级所组织的视导、督导往往也只是检查农村中小学对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因此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是不太可能专门研究和探索适应于农村学校优势的一套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缺乏自身特色,使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十多年,却不了解农村。
  
  三、缺乏理想与平等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事业,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同心协力;它不仅需要均衡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理想的人文环境。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打破了过去那种平静的教育氛围,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使宁静的农村校园的育人环境变得不安宁,对学校领导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挑战首先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上。随着城市的扩大与建设,人口越来越集中,同时也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使得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更加脆弱,如骨干教师流失、教学设备不齐、教育经费紧张,使得农村孩子从入学开始就与城市孩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其次,生源在学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和利益的驱动,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民营学校、职业学校,采取各种手段到农村学校去吸引生源。一拨又一拨的招生宣传不仅带走了大量的农村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学生,还通过一些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做法严重破坏了农村学校的风气。例如:四星级、三星级高中为了争夺好学生,到乡镇初中散发宣传广告,甚至开宣传车到农村学校去招揽学生填报他们学校的志愿;城市初中专门委派人员深入到农村小学六年级的课堂、课间、操场、家庭,与学生和家长直接地面对面接触,小学还没毕业就搞得他们无所适从;甚至是一些职业学校、民营学校与一些初中教师订立地下约定,若送一个学生到他们学校注册,给教师数百元不等的好处费。政府的招生文件成了一纸空文,施教区的划分有名无实。这不仅使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大量流失,而且使以施教区学生数为基数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给学校发展带来困难。
  再次,乡镇政府的不作为使得学校周边教育环境难以有效地维护。在教育财政上挂到县级财政之后,乡镇政府对于教育的责任降低了,一些乡镇政府或领导也因此放弃了对农村教育的领导责任,对于学校的发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过问得很少,以至于学校周边环境日益恶劣。如:学校周围的网吧不规范经营,成了腐蚀农村孩子的场所;农村社区与学校往往因为一些小事搞得关系紧张而又无人协调;家长和学校也常为学生的教育产生矛盾,缺少有力的支持;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干扰了学校的秩序;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乡镇政府的努力工作。
  这些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受到了影响,牵涉了领导和教师们的很多精力,教学工作也受到制约。有些问题不是靠农村学校或教师所能够解决的,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逐渐弱化或消除。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探究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还有诸如农村学校的目标定位、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如何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城乡学校缺乏统筹与整合等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只有当诸如此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时,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教育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