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功用就是效应,也就是说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应。本文就音乐课中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以达到明目的,知途径的效果。试图使得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的以及效果的评价有更为科学的依据。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方面
感知能力强弱主要来自于听觉、视觉。而音乐是唱、听的艺术。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懂得音乐的人常常把音乐作品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由此可见,节奏在音乐中是多么的重要。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走路时有节奏、理发时有节奏,而老师就是要捕捉这些节奏,让孩子们去感知。通过语言来感知音乐,可以通过说唱或者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来启发学生的感知。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儿童节奏感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拍手,或抱着孩子摇一摇,在拍手或身体摇动的节律中,念儿歌。通过手或身体的节律来感受固定的节拍。在稳定了节拍后,就要让孩子感受不同的节奏。引导孩子发现和感觉,有的一拍中有一个声音,有的一拍中有两个或更多的声音。从而感知节拍与节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儿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拍。老师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来朗诵儿歌,让学生感受2拍和3拍的不同以及节拍中重音的区别。通畅可以结合歌曲,进行感知能力的培养。平时的集体教育活动中,可以先根据学唱的歌曲来说节奏,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说节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实践,并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每个不同的节奏以及节奏方面不同的形式以及节奏的中音等等产生了更为贴切的感受。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教师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以舞蹈的肢体来进行音乐课的教学。而舞蹈离不开音乐,因为舞蹈中也有许多的节奏,这些节奏是由学生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无疑这在儿童的感知能力上是有绝对大的影响的。而在所有的练习中都不能缺少视觉,没有视觉无法感知乐谱,无法感知教师的示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以提高学生的感知的敏感度,从而增强感知事物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方面。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而想象力是人的饿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观察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记忆力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那么想象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来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具有一定的知识更重要。
音乐的想象力能使科学幻想插上翅膀,又使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把幻想变为现实。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精辟总结出:“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因为想象之神的召唤,才有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才让无数科学家不拘一格,大胆思索,绽放出千万朵瑰丽的科学之花,结出千万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想象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接受语言能力差,感受音乐能力不强,这样给欣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必须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精心组合欣赏内容,利用丰富变化的欣赏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充分领会和感悟乐曲所描绘的情境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创编苗族舞蹈并随音乐进行表演。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方面。
音乐的形式是音符是声音,而音符却不是一个可以用具体的语言来解释的清楚的语汇,所以在对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一些听、说、读、唱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内容,那么这就是对音乐这个特殊的语汇理解。另外在音乐作平的教学中,往往会透露出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者寓言或者哲理,而这些故事、哲理、寓言本身是高于小学生的理解范畴的,但是教师可以在音乐的教学中以渗透的方式使得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懂得其中的道理。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学生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学生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学生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对审美客体(音乐)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将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说音乐想象力又是人脑意识对音乐作出的画面补充。黑格尔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因此,音乐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平时的生活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有机地融入音乐之中以形成丰富的音乐画面感。想象力的体现是音乐审美的完形过程,想象力的培养更是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从音乐的具体形态(作品)来看,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本身内涵都具有不确定性,它的意义实现要靠审美客体(欣赏者)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为其作出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转变,音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接触的作品越多其理解能力肯定也会随之增长。但是这种自我审美标准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对作品的情感内涵、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内在和边缘因素也该有所了解。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欣赏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前提,在感知与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如演唱、创作等)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从而充分挖掘出音乐内在的真正的美的价值。从而理解感受音乐更深层的社会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