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通过听觉器官接受音乐信号后,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物,产生情感,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与作品旋律、节奏、强度相吻合的音乐形象,体验到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然而,儿童感知音乐还要依赖于视觉的辅助。这是由于儿童受思维和经验的限制,难以凭听觉顺利地建立音乐形象,因此需要教师借助视觉媒体帮助他们感知相关事物,使他们逐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音乐教学的需要,制作视听兼备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感受与体验,更有兴趣地、更充分地感知音乐,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一、多媒体辅助,感知歌词意义。
低年级儿童识字少,难以理解歌词的涵义,感受歌词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我们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能够较快感知歌曲的内容,比较顺利地理解音乐。
如为低段儿童教授自选内容《小小雨点》,为避免学生因理解歌词困难而影响学唱效果,笔者用“蒙泰瑶光”软件为三段歌词制作了三幅不同的场景,配以引人入胜的动画。第一段“落到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画面是小花园里,含苞欲放的花朵在小雨点的滋润下渐渐绽放笑脸;第二段“落到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画面是绿油油的田野,禾苗在小雨点的滋润下拔节长高;第三段“落到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画面是在清清的池塘里,小鱼儿伴随着小雨点欢快地摇摆着尾巴,游来跳去。在每一幅动画场景中,还能点击出较难记忆的三句歌词——落到..里,..乐得..学生明确了歌词的意义,体会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意境,就以快乐的情感投入学唱。
二、多媒体辅助,感知乐曲情绪。
乐曲是高度抽象的。乐曲没有歌词,完全要通过对其旋律、力度、速度的感悟才能理解。儿童受生活背景、认知水平、鉴赏能力的局限,仅凭听觉很难领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演奏技能、独特的表现手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一座感知的桥梁。
在教学欣赏曲《牧童短笛》时,我就使用了自制的 CAI课件,在让学生初听音乐旋律之后,又伴随着音乐出示几幅与乐曲结构、内容相符的幻灯片。第一幅是初升的太阳、火红的朝霞、碎金点点的小溪和骑在牛背上悠然地吹着笛子的牧童,表现牧童清早外出放牧的情景;第二幅是清澈的小河与在河中快乐嬉戏的牧童们;第三幅是波光粼粼的小溪,牧童们有的在溪中尽情嬉戏,有的骑在牛背上欢乐而激情地吹奏笛子;第四幅是日落西山、红霞满天、炊烟袅袅,牧童骑在牛背上远去的背影。在画面的帮助下,孩子们在头脑中顺利地建立了音乐与它所表现情绪之间的联系,利用形象的、有对比性的画面展开想象,感知乐曲中第一段抒情欢快、第二段活泼跳跃、第三段热烈奔放,尾声则余音缭绕。学生感知了作品的层次结构,体会到乐曲速度变化对表现情绪变化所起的作用。此时,我又播放了动画片《牧童短笛》,让他们在那悠悠笛声中,体验牧童放牧生活的那种悠然自得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
三、多媒体辅助,扩展想象,深化感知。
鉴赏艺术需要欣赏者对作品的再想象。想象是否丰富,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儿童的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当丰富感知材料能使儿童有效地扩展想象,深化对音乐的感知。
我在执教《小雨沙沙》时,为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和春天的小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录制、剪辑了一些表现春天大自然声音的片段,有雷声、风声、雨声、小溪流水声、青蛙的呱呱声、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选择了一些录像片段,编辑了一段展示春天大自然景象的录像;制作了种子、小花、小草等在小雨中快乐成长的简单动画。教学时,先让学生聆听春天的声音,想象春天的美妙,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小雨沙沙》。接着,让学生欣赏简易动画《小雨沙沙》,继续引导他们想象种子听到小雨的声音会说什么、表情是怎样的,并请孩子们表演种子在雨中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想象:雨中还有谁也与种子一样开心?最后播放小花、小草在雨中快乐嬉戏、成长的动画,让学生加强视觉感受,深化对歌曲音乐形象的感知。
四、多媒体辅助,激发兴趣,主动感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充满兴趣、带着期盼来上音乐课,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的乐园。
我在教学自主整合的教学内容《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时,利用学校的电教资源制作了课件。其中有供学生研究的素材——具有代表性的乐曲片段,如《四小天鹅舞曲》、《游击队歌》、《牧童短笛》、《森吉德玛》、《渔舟唱晚》等,这些片断音画结合,学生可任意点击选听;考虑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和欣赏水平的不同,还设计了“锦囊”、“妙计”,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选用。课件的使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