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教育>小学识字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正文

小学识字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和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针对日常识字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误解误为的现象及偏离识字教育要求的实情,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还原、不同层面的一线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感受,并以“实效是检验识字教学方法的最终真理”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在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识字教学方法”时的得体应用和注意要点,力图在对具有标杆意义的学习方式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探讨和研究“小学识字教学方法”,以便为纵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变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识字教学 以人为本 实效
  
  小学识字教学作为小学初低年段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一直在回报与付出的期望之间折磨着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多、快、好、省地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这已成为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成为信息横生时代人类应对认识局限、突破认知不足的新命题。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与地位
  
  1.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性
  从学生学习、认知的角度而言,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读,懂得意思。”这说明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大凡读书就得会识字,这说明它也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所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就重视识字教学,要求儿童识得二千个字左右,为读书打下基础。对此,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文中说:“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逐步教他们读书。”并且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要过“三道关口”:字关、句关、篇章关。首先强调的就是要过“字关”,目的是为在阅读中过好句关、篇章关打基础。不识字,就不能读书!这是人们公认的道理。
  第二,它是教学的基础。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写,大部分会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写字和教学。而学生,起码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会写字;不会写字,也谈不上。这表明识字教学是教学的基础。所以,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在规定了小学分阶段识字教学总目标之后,在各年级教学目标中还详细规定了写字教学的要求。对低年级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600-1800个,其中800—1000字会写;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能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里,“能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也是为教学打下基础。
  2.小学识字教学的发展性
  汉字承载着数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大而言之,识字教学是民族文化延续和民族文化符号发展的方式与需要,是民族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关于这一意义,郝家杰、戴汝潜曾经撰文说:“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解决识字问题”。);小而言之,识字教学是儿童个体或群体突破成长与认知局限从而步入自由认知王国的必由之路,
  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和起步阶段,对于儿童持续的智力发展与思维完善具有助跑作用。
  
  二、识字教学方法应坚持以人为本
  
  识字教学究竟是为谁服务?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教学工作就不至于变成无的之矢,也更有利于施教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引导。以作者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与心得来看,识字教学必须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的核心规律,否则难以达成识字教学的总体预期目标。
  1.识字教学应摆正学习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是施教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知识的地位。(有人把一节课上大部分时间教师一个人讲,教师讲得一切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教学,称为2/3现象,或者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一言堂”等。)这种教学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家认为,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的学生至多只占20-30%。
  创新式识字教学以“生本教育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改革旧的传统教学结构,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郭思乐教授在阐述他的“生本教育体系”时强调,“在现有的教育中,儿童获得意义的过程被拉得十分漫长,教学沿着一个一个局部线性地发展,儿童的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自觉的。这时,儿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丰富的来源,是对于所学材料意义的感悟。他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过程是‘胚胎式’的。也就是说,所学内容在儿童头脑中形成了‘意义单体’:有相对完整的意义的感悟。传统的离开意义单体的教学,始终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只调动了儿童的部分精力。”创新式识字教学在进行试验过程中,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协作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体验中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共事、合作互补的能力。这一切,均要求将学生视作主人、中心,甚或上帝。
  2.识字教学应注意差异化
  差异化是小学识字教学难以回避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区别。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主体的差异化,包括年龄、心理、个性、认知、情感等的个体差异与区别;二是学习内容表现出的层次性、难易程度等;三是教师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四是信息承载媒体或者表现方式的差异。
  承认这些差异的真实存在,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顺势而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突出了汉语拼音工具性的运用功能,这种相对较低的要求是基于低年段学生的群体认知的特点而采取的教学策略。此阶段的识字教学主要在于: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表演学习独立识字。而以小学高年级为例,此阶段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差异化仅此可见一斑。识字教学忽视这种差异化的存在,其一刀切的结果可想而知会有多么糟糕!
  3.识字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到高级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识字教学在操作实践中不可逾越这些“铁律”。识字教学中时时处处遵循这些规律,是教学方法效果彰显的不二法门。
  4.识字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动力系统的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自觉的能动状态,在这一学习动力系统中,兴趣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求知欲。 小学阶段要完成3000左右的识字量,教学中必须抛开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识字方法,大胆展开想象,努力挖掘生字中内含的“趣”,引导学生在饱含趣味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我在一次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时,出现了“汨罗江”,其中“汨”字是生字,我就用猜谜语的方式激活大家的学习热情——“似泪非泪,东边日出西边雨”。学生搜肠刮肚,答案层出不穷,但最让人终生难以忘记的不仅是最后的那个唯一答案,或者是认识了一个“汨”字而已,还蕴含着有趣的地理知识。
  5.识字教学应兼顾审美教育与情感激发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的重要基础。汉字作为世界上审美文字家族中的一员,其形、音、意之美,积聚着我国古今智慧的精华。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
  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
  
  三、实效是检验识字教学方法的最终真理
  
  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模式,都只是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识字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是否得体,以人(学生)为本是基本要求,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实效。识字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无助于学习者高效成长,算不上成功的教学手段,更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方法。
  笔者结合本人及同行的教学体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衡量识字教学实效的标准:
  1.质、量标准
  单位时间内记得牢,识得多,是评价识字教学的最直观也最简单的标准。
  2.成本标准
  学生的最终收获与取得该收获所消耗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比值逾大,愈符合成本节约性原则,愈能说明教学的效果;反之,则说明教学成本过高,有违投入初期的高回报愿望。
  3.迁移性
  好的识字教学方法还应具备迁移性原则。迁移性主要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的前提下,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比较、拆分、组合、会意、形声、组词造句等方式,从已知向未知进发。好的识字教学方法一定不只是局限于“认识工具”——识字,更在于“使用工具”——学会识字。
  
  四、克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传统的识字教学一直存在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1.识字过程单一化
  受汉字是“音、形、义”统一体的影响,教师们在教每一个汉字时,都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理解。如教学“淋”字先指导反复念这个“淋”字的读音,接着分析字形:什么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能组几个词?最后再把意思抄写下来。字字如此,耗时低效。
  2.识字数量平均化
  许多时候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本课生字时,有的孩子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识了其中的某些字,所以对他们来说再学就没兴趣了。可我们的教师不管你会不会,教材生字表上有,我责无旁贷就得教。这样一来,会的本来就会,自然记得就快。教师一看,学得挺快,加点速度,最后导致会的不爱学了,不会的跟不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随之淡化了。
  3.识写两类同一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里认识,放在其它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要求抄写、默写。可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拔高这个要求,把只认识不写的字也让学生写一行拼音,一行字,组几个词。把“认识和学会”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了。
  4.识字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是规定学生机械反复地读写,他们认为,经过这种重复地抄写,重复地记忆,学生就会记住所学生字。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记住所学的生字,但那只是短暂的,久了便忘了。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要重视发挥每个儿童在优化整体中的作用,把儿童之间的差异看作宝贵的资源,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梯,把差异的产生和解决都视为推进儿童发展的契机。让我们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从而达到为儿童营造一个有效的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