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适龄人口变动及对其中小学校布局的影响分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要: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的变动,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等都将对学校数量及分布产生影响。在对天津市适龄人口变动情况,目前中小学教育状况,包括中小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校舍面积数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天津市适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的建议。
关键词:适龄人口变动;中小学校布局;天津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包括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由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根据《天津统计年鉴2007》,2006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有135.55万,占总人口的12.61%;15~64岁的人口有835.81万,占总人口的77.75%;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03.64万,占总人口的9.6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1个百分点。
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的变动,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等都将对学校数量及分布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中小学校很多程度上属于地区性服务设施,其布局必须与人口的地区分布相适应,并随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进行适应性改变。
一、天津市适龄人口变化情况
就适龄人口而言,依据天津市统计年鉴以及当前我国的学制特点,我们将适龄人口分为6 ~14 岁人口,15 ~17 岁人口;18 ~21 岁人口。通过分析2001—2006年天津市适龄人口变动情况可以看出,6~14岁人口从2001年开始逐渐减少,2006年只有2001年的69.21%,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10.48%降至2006年的6.77%,下降了3.71%。尽管天津市总人口绝对数量在不断增长,但6~14岁人口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都呈现减少趋势;15~17岁人口数量先升后降,在2004年规模最大,2006年比2001年减少了2.62万,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0.52%,慢于6~14岁人口的下降速度。与前两个年龄段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不同,18~21岁人口总量还在增加,2006年比2001年增加了8.6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2%。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人口数量决定了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随着天津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人口的变动,应当进行适当的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
二、天津市中小学教育状况及分布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五”期间更是成效显著,在各项指标和综合实力上都有了大幅增长,并通过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形成天津教育较为明显的特色。
1.小学教育状况。从2001—2005年,天津市小学校数在不断减少,由2001年的1 307所减少至2005年的1 062所,平均每年以61.25所递减,四年减少245所,到2005年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18.7%;小学班数也是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19 367减少至16 036,平均每年以832.75个班递减,四年减少3 331个班,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17.2%;在校学生数由665 495减至533 003,减少了19.9%,这与小学适龄人口数的减少是相适应的;班规模数变化不大,2001年平均每班34人,2005年平均每班33人,少于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45人的学校班额人数。
在小学教育分布上,天津市五区县的在校学生数和学校总数最多,市内区次之。从2001—2005年天津市各地区小学在校学生数和学校总数都在逐年减少。学校总数方面,市内区在减少幅度上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是最大的,学校总数减少119所,与2001年相比减少了35.7%;五区县在学校总数上减少93所,绝对量上次之;相对量上五区县与滨海区均减少14%;在校学生数方面,绝对数上五区县学生数量减少幅度最大,减少74 301人,相对数上,市内区与五区县减少幅度相近,分别为24.3%和24.7%。
在学校总数与在校学生数减少的同时,在学校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上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总体上学校建筑面积增长5.1%,生均建筑面积增长3.1%。滨海区生均建筑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生均增长2.25平方米,由2001年的第三位增至2005年的第一位。随着在校学生数的减少,校舍趋于富裕。
2.普通中学教育状况。2001—2005年初中的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逐年减少,高中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逐年在增加。初中学校数减少83所,16.9%,在校学生数减少91 828人,20.4%;高中学校数增加15所,6.9%,在校学生数增加53.5%。从中学总体来看,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都有所减少。
从中学分布来看,2001—2005年初中学校数最多的均为五区县,高中学校数最多的均为市内区;总体上初中学校数在逐年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市内区,2005年比2001年减少了71所;高中学校数总体上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不大。
从各地区中学在校学生规模分析,初中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为五区县,高中则为市内区;初中在校学生规模总体上逐年减少,2005年与2001年相比市内区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33.5%,滨海区减少幅度最小;高中在校学生规模总体上逐年增加,2005年与2001年相比各地区在校学生数均有显著提高,市内区、滨海区、新四区、五区县、天津铁厂分别增长317%、31.5%、30.3%、41.4%、22.1%,其中五区县增长幅度最大。
2001—2005年学校建筑面积最大的均为市内区,生均建筑面积2001、2002、2005年最大为滨海区,其余年份为新四区。2005年与2001年相比各地普通中学学校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具有明显改善,总体上学校建筑面积增加1 332 040平方米,增长了32.6%,生均建筑面积增加了2.50平方米,增长了36.2%。其中学校建筑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五区县,增加了474 173平方米,34.7%,市内区次之;生均建筑面积增长幅度较大的为市内区和新四区,分别为42.1%和41.3%,其余各地也都有明显改善。 三、根据天津市教育适龄人口变化对中小学校布局合理调整的建议
1.合理预测天津市各地区中小学适龄入学人数。以各区县为单位,对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周密规划。适龄学生数量决定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一方面合理预测各区县近期和远期的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结合各地区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确定规划各区县中小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城区分布,从而进一步确定中小学校的数量、分布及其服务范围。
2.根据中小学校特点对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天津市中小学校应根据各区县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学校分布,实现均衡发展;中小学校建设应保证一定的规模,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节约社会的成本;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考虑学生上学是否方便、安全;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应综合考虑城市不同片区的建设如老城区的改造、新区的规划建设等,科学定位,以免造成二次建设的浪费。
3.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使全体适龄青少年都能够平等的享受教育权利。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可以采取先集中办好一批好学校,如示范校的方法,分期分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这样一开始就高水平发展优质教育,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浪费,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董玉芝.延边教育适龄人口分布变化与教育布局相关性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黄汉如,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3]石人炳.国外关于小学布局调整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4]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Z].2001-2005.
[5]王敏勤.天津市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化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6]谢慧,李沁.武汉市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5,(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