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科技造就了虚拟世界,媒介化生存逐渐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生活状态。部分青少年在高频度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了“网络疾病”等一些社会问题。全社会应给予广泛关注。建议通过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来帮助青少年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摘 要 题】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关 键 词】网络/青少年/教育
【正 文】
一、青少年用网及“网络疾病”的表现
互联网发展还不到20年,但其发展势头之迅猛,变化之巨大,实在让人赞叹。因特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第四媒体”。中国首次联入因特网是在1994年。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因特网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网络用户增加的速度惊人。据国家信息产业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因特网用户不足30万,1997年10月31日中国因特网用户为62万,到1998年6月31日,我国网上用户已达117.5万。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达到890万,网站也从1500个发展到15000个。而到了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在日益增加发展的网民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体。1998年6月至7月,一项关于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表明,网吧上网的用户中,近五成为大、中学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7月14日)以及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报告(2000年1月18日)显示,我国上网者中,39.9%为25岁以下青年,高中(中专)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为14%,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学生网民,占到21%。据最新的调查,中国网民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以上诸多的调查和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及其网络文化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应该说,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好处是明显的。青少年通过网络了解新知,开拓视野,学到了许多的新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有用信息。网络带给青少年与权威部门互动的强大平台。网络媒体为青少年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大可能。网络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传递亲情、爱情、友情的全新方式。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备受青睐,E-MAIL成了他们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带给青少年休闲娱乐的空间。网上可以调出各种网页和图片,可以播放流行歌曲和电影,网络文学在年轻人当中成为时尚,网络娱乐内容丰富,收费低廉。……但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疾病”乘虚而入。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无规则和无人监管,少数青少年上网无度放纵,沉湎于游戏刺激,涉足不良网站和色情聊天,个别青少年走火入魔,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和自诀不归的道路。下面是几个由于“网络疾病”导致的恶性案件。
案例1:2005年3月31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14岁的罗华、王东、熊海连续48小时在网络游戏《传奇》营造的虚拟暴力社会中渡过。当三个人迷迷糊糊地沿着铁路线往熊海家走时,又累又饿,就在铁轨边睡着了。突然间罗华感觉到火车冲了过来,他本能地滚下了铁轨,而另外两个同学却被火车轧过了。事发前,三人在网吧通宵玩网络游戏,其中熊海连续沉湎网络游戏长达三个通宵。罗华说:“如果不是在网吧玩昏了头,我的同学一定会被惊醒,他们就绝不会死。”
案例2:2004年9月13日,上海市。17岁的章华有一位网友,他向章华借了网络游戏《奇迹》里的魔法师装备,答应练完级后当天就还。可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见动静。章华一打听,原来那个网友把装备骗到手后立即转手卖了1000多元。章华上门讨债,交涉未果,就拔出事前准备的刀子捅了对方6刀,导致对方当场死亡。而当心碎的母亲抵达事发现场时,深陷“网瘾”的章华不但没有为杀人而后悔,反而向母亲哭诉道:“妈妈,那是我的心血,练了整整两个多月《奇迹》才拿到的最新武器装备啊。没了它,我就是废人一个!”章华已经完全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了。(本案是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中首例因网络游戏而引发的典型刑事案件。)
案例3:2005年3月30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曙光地区曙光街派出所在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之后,对一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网络游戏集团“黑衣社团”的主要成员展开抓捕,吴龙、唐云雷、苏天刚等12名涉案人员先后落网。这个“黑衣社团”从1月份开始,有分有合地制造了数起伤害案件,砍伤7人。在铁锋区、建华区频频作案,抢劫7起、盗窃6起,强奸9起。最初他们是聚集在网吧中,以“黑衣主席”为中心,通过网络发号施令,后来,他们购买了镐、刀等凶器,藏在网吧内,随时准备开战。网络游戏中虚拟社团的许多打劫行为,被这样一群少年照搬到了现实社会当中,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以上这组触目惊心的案件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实的事情,也是近年来因网络问题引发的众多案件当中有代表性的几个。
第一个案例是由于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导致的过度疲劳出现的死伤事故。反映了青少年对待网络时自控能力较弱。第二个案例是因为网络游戏当中的“装备”被人倒卖而产生的命案。反映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活跃与对现实世界的冷漠无情。第三个案例讲述的是青少年受不良网站的影响,把网络上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社会当中,以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揭示了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网络疾病”的具体表现。
所谓“网络疾病”是指长期地、依赖地、病态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热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兴趣,久而久之,造成抑郁症、社交障碍、自闭症、妄想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网络疾病”之后,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网上问题引发到网下,因为感到无法解决网络问题而产生极度仇恨进而采取报复性行为。目前,由“网络疾病”导致的“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还有一种是自我消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出现逃避、厌世的心理,直至自杀。
对于青少年中的“网络疾病”,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悲剧不再重演。除了要进行学校、家庭、社会联手防范,以及使用国家强制力,建立网络游戏规则等外部强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内部加强防范,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建造防火墙,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中心指出: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目前不少国家都开展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课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科学使用电子媒介产生积极作用。英国在70年代形成了一场“媒体素养教育运动”,到80年代后期,媒体素养教育已陆续进入英国部分地区小学必修课程。截止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英国GCSE考试科目。从此,所有的英国学生都必须接受如何分析、解读媒体信息的教育。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该机构是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如今,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体素养教育。总括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源于研究。国外的学者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及其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很早就对网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计划,使其成为一个成体系、有规划、有评估的专门学科,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二是发达国家政府推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在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改革当中,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体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这样在全社会就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青少年自然十分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三是非常重视在家长、教师当中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发起和组织机构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有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和基金会。这些机构更多的是直接面对家长,向家长提供青少年使用媒介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与他们共同协商对策,还定期举办一些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
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二是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对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青少年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根据2002年上海团市委组织的对上海社区青少年状况的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持怀疑态度,对外界有较强的不信任感,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媒体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网络游戏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这对青少年认知社会、融入和服务社会以及自身的社会化是极其不利的。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关注和引导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因为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正是受教育的适龄阶段,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自觉建立网络道德防火墙,积极有效抵御“网络疾病”势在必行。
三、加强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关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二是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和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笔者认为,从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角度,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注重阶梯化养成训练。正如“网络疾病”的形成不是一次上网就会产生的一样,对媒体建立科学的态度也不是一次劝导就有效果。由于网络的普及,我们需要建立阶段式推进计划。阶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需要针对低中高年级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帮助他们理解媒体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比如卡通形象是人类艺术化创作出来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同于卡通形象的真实的世界,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驱除他们的恐惧感。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害怕被同龄人孤立,因此要针对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抵制媒体可能带来的侵害,引导他们往健康的方向成长。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展示自我,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强,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此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引导他们运用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网络信息,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
第二、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从多种机构借力,形成一个健全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由于世界范围内对于如何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并不统一,所以在我国更需要有一个主导的部门,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为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它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便无从谈起。在我国教育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采取网格化设置方式,由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筹建。即建立一种由政府引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等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使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政府的决策优势相对接,以学校的科研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资助,使全社会共同推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第三、大众传媒对此给予关注和报道,推动企业自律,形成网络安全的全民共识。鉴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在我国还未被普遍接受,社会大众心里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有的人认为媒介就是用来娱乐消遣的,什么内容都没关系;有的人认为只要政府强行管制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人认为媒介素养教育重要但却没必要开设课程,如此等等。因此,大众传媒等对公众进行广泛宣传是非常重要的,要澄清公众认识上的误区。此外,媒体本身也要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健康高雅的品味吸引青少年。网络运营商等要自觉遵循网络市场的文明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减少因网络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要借助舆论的力量,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同等重要的认识,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由成人影响孩子,由业内影响业外,努力营造全社会温馨的网络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