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也是个体经与他人磋商而达成的一致的社会建构。以此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主张弱化学科界限,课程内容应选择真实性任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上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心理学是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课程研制产生着重大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
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及其课程观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后来在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1)、布鲁纳(Bruner)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流派纷呈,主要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控制论的观点等。然而,这些理论有着共同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 内部生成”模式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其次,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加工和再创造。而且每个人都从自己特定的经验背景出发来建构知识,给世界赋予意义,由于各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建构出来的知识也必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另外,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建构.人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受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协商,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是以其知识观为指导思想的。
1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所谓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所谓社会性是指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来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起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情境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因此,学校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体系,更要突出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累积陛的,因为一切新知识的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课程内容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脱节,不能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而应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真实性的任务,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景,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 陛、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3弱化学科界限。建构主义者重视问题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并且保证每一次学习的问题情境都不同,而且教师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完整的问题。由于这样的问题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建构主义者要求弱化学科界限,主张学科间的交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在他们看来,学生并非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现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经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因而,在这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指导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现有的教学资料,适当布置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反省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要进行互动、协调,以不断丰富和更正各自的认识,这也即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思想。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建构主义者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因而,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注重对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而非学习成绩;评价类型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而不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