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肾阳虚,可以引起阳虚火旺,阳虚则阴盛,阴盛格阳于外则虚阳外浮,形成热象。张介宾指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搜集临床病例,浅谈虚火上炎的病机及诊治。
1 阳虚火旺病机 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为一身之元阳。肾阳虚弱、衰败,无法藏于肾脏,上浮或者外浮;阳虚则阴寒内盛,阳气虚弱而外越,引起阴阳格局的变化,从而引起阴盛格阳、无根之火、失位之火等症,出现各种虚火所致的热象,成为典型的阳虚浮火表现[1].
形成阳虚火旺的病因:外邪直中少阴,肾阳虚极,阴盛逼阳,微阳不能内守,阴盛格阳。临床中症见火旺者,大多过多使用苦寒药物,损伤肾中元阳,虚阳上浮,浮越于头面咽喉,形成“无根之火”,表现为下寒上热之象,临床症状见于面赤唇红、咽痛干痒、心悸、口渴欲饮或者不欲饮。二是房劳不节、久病体虚损及肾命门火衰,阳虚不能守舍肾中之阴,致肾火外浮于表。临床中,多兼有虚火症状、上扰轻窍心神诸症,亦可见长期低热、口舌反复生疮、多病程绵绵,脉象多浮大、沉细无力[2].
阴虚火旺和阳虚火旺在临床的鉴别点主要在于舌、脉象。阴虚火旺一般见于口干舌燥、口渴喜凉饮、夜间盗汗、脉细数等现象而无阳气不足之象;阳虚火旺虽然口干而不欲饮,脉象沉迟或者细软。阳虚火炎的症状,除有肾中元阳不足的证候,亦会见到“虚火”的表现,虚火浮越犯于脑,出现眩晕、耳鸣;内舍于心,则为心悸、失眠;于咽,发为口舌生疮、咽疾,“面红如醉、如妆”亦是其特点之一[3].仲景言之:“身反不恶寒”的通脉四逆汤证,也是其表现。
2 阳虚火旺所致长期低热病案 王某,男,23岁,2014年9月27日,高热经西医治疗后,低热(37.1~37.9℃)持续3个月,后服用中医清热泻火药多剂,效果不佳,伴有头昏乏力,自觉心悸怔忡,午后及夜晚热势较甚,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沉细而软。病人素体湿热较重,治以补肾去湿热之法,临床经验方:人参10g、煅龙骨20g、牡蛎20g、炒杜仲12g、桑寄生12g、地骨皮10g、陈皮6g、银柴胡10g、炒苍10g、白术10g、川朴6g、姜半夏10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5g、陈曲10g、炒谷12g、麦芽12g、生山楂片10g、白芷10g、生甘草6g、浙贝10g.服以7剂,低热显退。
于某,女,35岁,2011年接受治疗,患低热多年,月经每月二至。低热以晚上热势较甚,体温37.3~38.5℃,西医输液及中药养阴清热治疗后,效果一般。月经先期每月二至,色淡、血块较多、量多、腰膝酸软、失眠。脉象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舌质淡。辨证为阳虚火炎、气血亏损,治以温阳气血双补之剂[4].药用:黄芪15g、白术15g、陈皮6g、升麻10g、柴胡10g、人参10g、甘草8g、当归10g、附子10g、熟地黄10g、肉桂10g、炮姜10g、焦三仙各15g、火麻仁50g、阿胶10g、鹿角胶10g.服药6剂,低热明显好转,其他兼症皆愈。
又服6剂,加补中益气丸中成药巩固。低热未复发,月经正常。
3临床用药规律==阳虚火旺多由脾肾阳虚,阳不守阴所致虚火上炎,上热下寒之象。若误用阳火治之则更伤其阳,则阳气更浮,治以温肾助阳之法,则上炎虚火自然归藏[5].肾阳虚可选用崔氏八味丸加减,脾阳虚临床可用李东垣补阳泻火汤主之。
虚劳者气血阴阳俱损,肾主骨生髓,寄命门相火,命门火衰,失于温煦,以至于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常伴有水液代谢失常,见于小便不利或者反多。而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病理产物或者病理现象皆为水液代谢失常。命门火衰,火无藏身之位,以至于虚火上炎。其他兼症如舌淡而胖、脉象虚弱、尺部沉细皆为肾精不足,肾之阳气匮乏所致。正如钱乙所说:“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崔氏八味丸方以熟地黄为君,填精益髓。《本草经疏》谓之:“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健脾,固肾精;附子、桂枝温肾助阳,鼓舞阳气,通行全身,附子可救“阴中之阳”;茯苓、丹皮降相火以致虚阳浮动,通调水道,补中有泻,补而不滞之意。
对于阳虚火旺证候,可以用温肾补阳、补虚敛阴的方剂依据病人个体情况加减成方[6].临床经验方:党参、黄芪、元参、知母、白芍、五味子、牛膝、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黄连、肉桂诸药而成。张景岳言之:治虚火喉痹、口疮的要药为牛膝。牛膝也可用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咯血症状,火走上位,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而有的医家会在方中加入人参、黄芪,其机理亦同牛膝。
4 阳虚火旺理论在现代治疗亚健康中的应用 阳虚火旺的治法之一“引火归元”理论,现代应用较多。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从而呈现身体、心理活力和对社会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可为久病体虚、劳倦过度、未节欲或七情内伤所致,日久可致肾阴耗损,以至于肾火妄动上炎越位,出现上热下寒的病理状态。
症状往往有面如红妆、眩晕、心悸、怔忡、失眠、眼睛干涩、耳鸣、咽喉干痒、反复口舌生疮、牙痛等阴虚阳浮、火不归原症状出现。
诸药引火归原,导龙火入源。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均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其中阳虚证型,可以用此方法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7].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且烟酒大众化的影响,使之更容易产生虚火上炎的征象,从而出现许多西医不能解释的神经官能症,加之劳役耗气伤神,日久致使肾中元气大伤,阳气虚弱,浮越于上于头面,出现失眠、眩晕、反复的口舌生疮等病症[8].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恶燥而喜润,要保护阴液,以防肾阳无所依[9].
在临床诸征中,出现虚火上炎的症状越来越多,大多数治以清热解毒法,鲜有医家用温补药物治疗,因此犯了虚虚实实、寒热不分的错误[10].中医学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清,则理法方义无从谈起,治疗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在现代临床中,当治以清热解毒或者滋阴降火均效果不佳时,不妨治以助阳降火,引火归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肾阳虚证的定位研究[J].中国中西医 结 合 杂 志,1997,17(1):50. [2] 朱向东,王燕.从阳虚探析虚火的病因病机与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601-2603. [3] 周少瑁,喻秀兵,陈文勇.咽炎证型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2):86. [4] 樊昕.龙雷之火上浮证治初探[J].陕西中医,1991,12(5):210-211. [5] 蔡福养,蔡纪堂.“引火归原”在耳鼻喉运用咨诹[J].辽宁中医杂志,1988(10):3. [6] 唐杨,李小生.“龙雷之火”再探及临床证治举隅[J].四川中医,2010,28(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