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摘要】幼儿园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的精神内核,是优质幼儿园建设的灵魂。构建园本课程文化,统整幼儿园课程文化资源,培育幼儿园课程文化的领导者与实践者,尊重幼儿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促进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优质幼儿园;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幼儿文化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课程文化作为影响优质幼儿园建设的关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幼儿园课程文化与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文化是利用幼儿园主体性文化资源以实现其特有的教育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各种育人性资源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幼儿园独特的底蕴和品质,是幼儿园的精神内核,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标志。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幼儿园课程文化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付诸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如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设施等。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旨在为幼儿园课程的科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执行规范。课程行为文化包括幼儿园中以教育、保育为中心的各种行为和业余生活方式。课程精神文化则是指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幼儿园课程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群体文化整体,进而营造出幼儿园独有的育人氛围。
优质幼儿园是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在优质幼儿园中能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优质幼儿园具有独特性。每所幼儿园都有活动室、运动场、自然角、教玩具以及花圃、道路等独特的教学、生活及环境设施,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既体现了幼儿园独有的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幼儿园的课程物质文化,并影响着教职工和幼儿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优质性是优质幼儿园的重要内涵,是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高水平要求。优质性体现在园风、班风、教风、学风、人际交往、对外关系等幼儿园的群体行为和个体活动之中,反映了幼儿园的课程行为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必须以课程行为文化为核心,并用课程制度文化来予以保证。优质幼儿园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构建幼儿园课程制度文化。
文化的本质作用在于以人文精神教化大众。幼儿园的优质办园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并在园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优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园风貌是幼儿园文化的本质,是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的反映,其核心在于形成稳定的课程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优质幼儿园独特、优质、稳定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要求,即优质幼儿园的建构应以建设幼儿园课程文化为发展重点。
二、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
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适合优质幼儿园发展的课程文化,需要在认真审视社会大环境及幼儿园内部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为核心,以幼儿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幼儿的社会化和文化化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1.构建园本课程文化
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幼儿园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是幼儿园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建设和积淀所形成的内化的、独特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品质和风貌。归根结底,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
文化的发展以继承性,即以文化的过去状态和随后状态的联系为前提。〔1〕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幼儿成长记录与评价的课程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幼儿园在建设优质课程文化时,首先要认清本园的课程文化实际,了解本园的历史文化,审视本园的课程历史,在继承、利用已经积累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和创造性地改造这些文化,以形成符合优质幼儿园需要的课程文化。其次,幼儿园要结合本园的当下文化,创新园本课程文化。幼儿园的当下文化融合了自身历史文化、周围文化资源和当代学前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幼儿园课程文化作为优质幼儿园的核心,始终受到教育任务变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改革、学前教育改革以及家长对幼儿培养的要求均会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上有所反映。幼儿园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根据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幼儿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以及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充实与完善园本课程文化。
2.统整幼儿园课程文化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幼儿园均以一套教材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社区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有诸多发展需要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幼儿园教材只是课程文化的一个载体。优质幼儿园要进一步拓展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依托优质文化资源,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从而体现优质幼儿园的优质性。
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不应也不能脱离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当地健康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创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引导幼儿了解书法、绘画、建筑、文学作品等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性和心理素质。优质幼儿园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其课程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无法脱离民俗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民俗文化往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充分利用健康的民俗文化,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内核之一。
课程文化是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是世界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综合体现,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土认同和适应。优质幼儿园同样需要面对课程文化本土化的问题,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课程实践以及瑞吉欧课程、蒙台梭利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等国外优秀学前教育理念进行提炼与转化,使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多种感官学习的可能性。优质幼儿园的管理者要表现出一定的课程文化理性,在真实的充满实践智慧的课程情境中去思考和判断,不唯上,不唯外,具有冷静的辨别与选择能力。〔2〕具体而言,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幼儿园管理者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应鼓励教师编写、采用和实施乡土教材、地方教材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有效实现幼儿园课程体系对世界先进文化、本民族和本地区优秀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课程文化统整不是各类优质文化的拼盘式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统整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园本文化认同,内化为优质幼儿园自身的课程文化体系。
3.培育幼儿园课程文化的领导者与实践者
长期以来,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肤浅地将课程文化视为幼儿园教材等实在的形态,不善于从文化层面提升和推进课程建设,处于一种课程文化无意识状态。优质幼儿园的课程文化建设应从观念形态上还原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将课程自身视作一种文化形态,即课程文化。这样,课程就不再是一种无自主性文化品质的文化传承工具,而是一种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文化品质的建构性文化。〔3〕从文化学视角,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在各自独特的文化层面上沟通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努力培育出一支极具文化敏感性、洞察力与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队伍,尤其是发挥园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与教师的实践作用,这是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
“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才能。”〔4〕园长是幼儿园发展与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办好优质幼儿园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投身课程文化建设的榜样和向导。作为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引领者,园长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领导艺术、性格、兴趣、知识能力结构等对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园长要以身作则,注重个人修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扩大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影响。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具有更强的师定性特征,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教师要自觉和富有成效地提高建设和实施课程文化的能力,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不断增强自己对课程文化的反思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只有教师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对课程文化的反思能力提高了,教师才会自觉地学习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并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5〕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6〕这既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文化实践的新要求,也是优质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适合其认知特点的体验机会,为幼儿创造艺术化、形象化的体验环境,支持和欣赏幼儿的体验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平等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幼儿及幼儿的文化,在尊重幼儿生命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创造与幼儿生命相和谐的幼儿园课程文化,从而更好地完成保护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使命。
4.尊重幼儿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文化中,成人文化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幼儿被当作纯粹的“认知体”,幼儿园成为“将原材料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中各种需要的工厂”,〔7〕幼儿园课程成为向幼儿灌输知识的工具。工具主义课程观影响下的幼儿园课程文化无视幼儿的存在,无视幼儿文化的存在,“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与传统理念不同,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强调要培育、提升、拯救幼儿自己的文化,让幼儿文化成为幼儿园文化的主旋律。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文化活动方式。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不应以成人文化生硬地代替幼儿文化,而应在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各个方面与幼儿独特的文化活动方式相一致,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文化遵循自身规律向成人文化转变,逐步实现幼儿的社会化和文化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弗·让·凯勒。文化的本质与历程〔M〕.陈文,吴骏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35.
〔2〕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16-18.
〔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5.
〔4〕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朱明伟,罗丽萍,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3-4.
〔5〕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1-27.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4.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