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与青少年的成长
网络(Internet):
通过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构架起来的跨地域、跨时空的信息快速传递和交流的通道。其信息的传输速度快;信息的容量大;信息的内容广泛、开放;比传统的书信和电话的交流功能更强大。
生理健康:感觉舒适、体格强健、没有疾病表现、体检指标符合标准。
心理健康:心情愉快、豁达开朗、礼让宽容、羡慕而不妒忌别人、竞争而不伤害别人。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而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
2、
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经受网络平等性熏陶的青少年,自然会增强平等待人、待己的观念。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16.6%)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这对于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
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这种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过多的信息也易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调查中,70.6%的青少年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55.8%的青少年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
青少年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据调查,有34.6%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4.9%的人承认“经常”去看(实际人数可能大于这个数字)。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就看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
网上交友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
4、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网上雷锋”,而网络的隐蔽性又会造成青少年道德感弱化。
网络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德性的创新。国内外关于互联网上紧急救助的动人事例屡见报端,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一位职业青年的妻子剖腹产后,手术伤口感染,医院治疗没有效果,他就在网上发布求救信息。时隔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众多网民的电子邮件,有的是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有的是职业医师,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向他提供解决方法,即使一些门外汉也热情地告诉他可以在哪里获得帮助。后来他根据网友们提供的信息,与医院探讨出治疗方案,解除了他妻子的痛苦。
网络互助性的生成有多层次的原因:首先,一些网站需要培养自己的网民,就想方设法为来访的青少年提供各种真诚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各大网站之间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不断花样翻新,为互联网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环境。
另一方面,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去重视。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其次也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5、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网络的高科技特征易造成青少年单一的技术崇拜。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建设领域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在这个领域里,较少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和进入障碍,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十几二十岁就出类拔萃,成为业界高手的人大有人在。
一些在校学生甚至“休学创业”,进入红火的IT行业。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总是被看作受教育者,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青年人在这里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成为业界的宠儿,这取决于网络本身对技术及创新能力的高要求。IT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其高技术、高收入,他们的职业声望已经在众多职业中名列前矛。在广州大学生四位钦佩的人物中,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位于周恩来、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青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但是,青少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对思想修养的偏废,认为个人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打天下。从青少年对“黑客”的认识上可以略见一斑。7.6%的人认为黑客是“侠客”,22.0%的人认为黑客是“能人”,而多达39.7%的人对其认识模糊,认为“说不清”。我们并不希望出现单一的技术崇拜,而忽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
二、网络条件下的青少年健康问题
1、网络对性健康教育的挑战
截至6月底,我国互联网网站已超过37万个,用户逾6000万户。调查显示,每天都有2万多个新的色情网站出现在互联网世界。每个色情网站上的图片数量平均43张,而且,98%的新色情网站只是相互复制其他色情网站的图片。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由于大多数黄色网站可以随意进入,导致许多青少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入了黄色网站。
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的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
调查,大约三成的青年上过色情网站。深圳青年上过色情网站的比例较高(占37.5%),其次是北京(占32.66%)和苏州(34.62%),而临沂青年上色情网站的比例最低(7.69%)。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色情网站的青年中,60%的人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2、网络新环境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
(1)、首先让我们来关注近期发生的一宗盗用他人上网帐号的案件:郑女士是一家经营进出口业务的私营企业的财务人员。厂里电话费的缴交一向都由她负责。早在两年前,她就发现他们厂上网帐号的费用有些异常,但由于厂里业务多,当时也没太在意。但直到最近,费用的飙升令她产生怀疑,于是她到邮局打出电话费用清单,清单显示他们厂的上网帐号被人盗用了,而且被盗用的金额竟高达一万多元!
郑女士马上到公安局报了案。公安局安全监察科接报后非常重视,迅速组织警力展开调查,很快查清了该帐号被盗的经过。原来,某中学一学生非法获取这一163上网帐号及其密码,并告诉他的同学,这是一个"免费"的帐号。他的同学又将帐号告诉其他同学。尔后,这一帐号就象滚雪球一样,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递,并争相使用。据调查,总共有7名学生分别在8个电话上非法使用这一帐号上网,造成了用户一万多元的损失。
小甲是高三学生,他从网上用QQ跟人家聊天时,网上的人告诉他使用这个帐号。小甲不知道对方是谁,对方说该帐号是包月租的,用多少都算一样的费用,小甲也以为帐号是对方的。小甲听了网上朋友的话以后,愉快地接受了他馈赠的这一帐号,一试之下果然灵验,他就把这一帐号告知了另一位同学。于是,这群青少年在私底下传播这一盗用来的帐号,并对这一帐号进行"狂轰滥炸"。
另一位学生小乙告诉我们说,他获知这一帐号是从同学无意间的谈论听来的,帐号的号码很容易记,有人说可以用这个帐号上网,他就试用上了网。小乙说,当时明知是别人的帐号,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却不知道是违法的。
(2)、今年春节期间,新疆的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寒假里因连续在网吧中度过20天,将家长给的600多元学费花得精光。北京市的一名初三学生,在去年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竟然四次离家出走,家人每次都是在网吧里将其找回,为他操碎了心。据孩子的父亲说,儿子出走的原因很简单,他一进网吧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就是想玩游戏,最初不知不觉玩的时间长了,就在家门口的外边蜷缩一夜,后来,由于害怕回家受责备,干脆连家也不回了,多给老板些钱,吃住都在网吧。
(3)、新疆库尔勒市一名17岁的高中男生被一位远在乌鲁木齐的28岁的女酒店员给“网”住了,随着俩人的网上感情不断升温,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他不仅每天和女友通电话,还两次背着父母去和女友会面。他说他的许多同学都经常出入网吧,也都在网上谈情说爱。广州的一位中学生则坦言,现在学生上网谈恋爱是一种时髦,是前卫的表现。不光是男生,许多女生也上网找情人。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少男少女们热衷网恋,给一些居心不良的网友诈骗钱财和拐骗少女提供了可乘之机
(4)、计算机天才的悲剧
一位从山区来的、本来有着美好前程的大学生,因利用信息犯罪,被公安人员依法逮捕。老师和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怎能与罪犯联系在一起。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北京某高校的一幕。
只有20岁的杨军,从边远的山区考上了北京某大学通讯专业,曾经受贫困和梦想折磨的他,发现只有计算机网络是属于自己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杨军在学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虽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他的计算机知识令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都感到惭愧。计算机系的许多老师都喜欢和他聊天。学校里只要是计算机出了问题,无论是品牌机还是兼容机,他甚至不需要动手检查,只要用眼一看就知道毛病出在哪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杨军的女友赵英被网络公司的刘经理利用应酬的机会强迫占有了,杨军非常气愤,下决心一定要为女友报仇。从此,杨军每天就琢磨着怎么能利用信息技术让这家公司破产。为了使该公司的账号、密码在网上留下痕迹,杨军先制作了几个国外公司的网页,然后给这家公司发邮件,询问详细报价。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后,杨军在邮件中表示,现在盛行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因为这样可以免税。如果贵公司可以接受电子支付,我马上将定金打过去。半个月后,杨军的电脑上显示了对方已经接上了电子银行,刘经理终于上了圈套。当天晚上,杨军就把这家公司的防火墙突破,破译了这家公司网上地址的源代码,取得了核心资料,将该公司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全部都取得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杨军盗用这家公司的账号和密码,拨打国际声讯电话。他上课的时候就让电话通着,这部电话就这样24小时地打着。而国际声讯电话每分钟是12美元。短短6天里,电话费高达85万元,而这个公司的注册资金不过60万元人民币。因此这家公司的刘经理在几天的时间里已变得一贫如洗
当该公司的会计开出的支票接连三次被退回后,刘经理去银行一查,顿时目瞪口呆,账户上只剩下5元钱。就在此时,电信局的催缴单已经发到了公司,刘经理除了将自己的30万元流动资金全部支付电话费外,还欠50多万元。他赶紧跑到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三个月的侦查,杨军被锁定是犯罪嫌疑人。当他被警方逮捕时,在全校引起轰动,一个计算机天才,怎么突然间成了罪犯?老师和同学以为警方抓错了人,然而法律是无情的,杨军为复仇而犯罪,使他尝到了自己酿成的苦果……
3、针对青少年而提出的十条安全规则
第一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第四条: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
第八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三、几点建议
1、利用“家长电脑锁”等有效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禁止孩子使用电脑是不可能的,家长可采取一些方法引导监督控制他们。“家长电脑锁”可帮您解除烦恼,家长可规定孩子上机、上网的时间,同时可锁定聊天工具、网络游戏、不良网站等;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查看上机上网的屏幕及使用过的软件,这样可以发现孩子的爱好所在,同时对孩子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家长电脑锁”提供的优秀网站更是利于孩子快速浏览国内优秀教育网站,为孩子学习积累知识打开任督二脉。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18岁以下网民为1224万人。由于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和鉴别能力相对较弱,如何保护这个群体健康地上机和上网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在这方面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有关调查也表明,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有49%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玩电子游戏和游戏内容,更缺乏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脑的知识和能力。“家长电脑锁”就像“电子保姆”和“电子警察”,将帮助这样的父母阻止不良上机习惯和不良网络信息对孩子的侵害
2、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和引导
(1)正视生理发育的科学规律
(2)正视心理发育的科学规律。
(3)正视社会现象、媒体信息对孩子性心理和性意识的启蒙和影响
3、读一些有益于孩子教育的书籍或观看一些有关教育的电视节目。
4、必须明白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家长不仅仅只是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
5、请不要把社会行为带进学生的生活。
6、衣着等物质的施与应适可而止。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