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医学>从胃阴虚角度探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正文

从胃阴虚角度探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有癌变倾向,常经历正常胃黏膜 - 萎缩 - 肠化 - 不典型增生- 癌变的病理过程。 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疗法以阻止其癌变,中医治疗 CAG 取得一些可靠疗效。 本文将着重从胃阴虚角度探讨对 CAG 的论治。    1 胃阴虚是 CAG 病变的重要环节    脾胃相合,共同腐熟运化水谷,生成气、血、津、液,营养全身。 如《诸病源候论》说:“胃受水谷而脾磨之”。 脾胃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两者常相兼为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病、胃痛、嘈杂等范畴,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久病,脾失升清,胃失降浊,中焦气机不利,运化功能失调。 气虚及阴,或因素体阴虚,或因湿热久蕴耗阴,以致出现脾胃气阴两虚之证;气虚及阳,阴虚气滞,气化失常,湿浊易生,湿郁、气郁又可化热,久则痰瘀阻络。 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叶桂亦曰:“气郁化热,陈腐黏凝胶聚……热必生痰,气阻痰滞”。 临床上 CAG 患者常见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气短、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脘腹痞胀、脉细等脾胃气阴两虚的表现。 CAG 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本病本虚标实,每多虚实兼夹,或由实转虚,互为影响,以致本病迁延日久难愈。 脾气虚、胃阴虚常相兼为病。 脾之虚,每以气虚为主,气机运化不利,又常兼气滞。 治以健脾益气,理脾行气。 胃阴虚常伴郁热、气滞、湿阻,久则兼血虚、血瘀、里热伤络等,治疗上以润养胃阴为大法,佐以清热、理气、化湿、活血、宁络等,随症加减。    2 虚则润养,以通为补    胃具喜润恶燥之特性,胃腑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充足的阴液的濡润。 如吴塘《温病条辨·中焦篇》提出“胃为之腑,体阳用阴”,并认为“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 叶桂也提出“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并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篇亦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 上述吴氏、叶氏均强调了滋养胃阴的重要性,润养脏腑、腐熟水谷、通降胃气等。 胃阴虚者,以补为主,遵循“虚则润养”的原则。 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尝谓“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胃阴虚者,临床上多选用甘凉之药,具有润养的功效,即保护、濡润食管、胃、肠黏膜,促进消化道腺体分泌,修复炎症、溃疡的病理变化,并可使排便通畅。 润养胃腑的药物常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玉竹、芦根等,也可选用太子参、山药以兼顾气阴,或以白芍、乌梅、甘草、山药、茯苓相伍,酸与甘合,酸甘化阴,和胃调脾。 阴虚较重,可酌配生地黄、百合、枸杞子,再加少量白术。 兼胃气虚,可用酸甘化阴,佐以理气和中。 胃阴虚,脏腑失于润养,常兼它脏虚损。 胃阴虚兼脾阴虚,常酌加淮山药、白扁豆、莲肉、麻仁等。 兼肝阴虚,肝邪乘脾者,可酌加木瓜炭、焦白术。 兼肺气虚,可配加百合、北沙参、五味子等。 胃阴虚,脏腑失于濡养,气血运行不畅,常兼肺、肝气郁,润剂之中,常需佐以理气药,既可升降气机,宣通肺、肝之郁,又可使滋阴勿过于滋腻滞气。 理气药如苏梗、柴胡、陈皮、佛手片等,配以桔梗、枳壳,疏通肝胃之郁;或以杏仁、广郁金宣肺开郁,或用竹茹配刀豆壳降胃气,除烦热;或用木蝴蝶、娑罗子宣通肺胃。 同时气机调畅,胃得和降,也有利于润剂更好地发挥药效。 临床上为防滋阴而有滞,常在滋阴、理气药的基础上,配加麦谷芽、焦楂曲等。 润养之剂中,酌用理气、消滞方药,是为“通补”之法,以通为补。    3 养阴祛邪,随症加减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位主要在脾胃。 久病,脾胃气虚,阴液耗伤,尤以胃阴亏虚为多见。 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胃阴虚常伴郁热、气滞、血虚、血瘀、里热伤络、伴肠化等。 胃阴虚生内热,郁热久而伤阴,用药如麦冬、玉竹、沙参、生地黄、杏仁、白蜜等清养之品,胃热甚者,酌加蒲公英、石见穿、黄芩、知母、栀子等;肠热者,大便恶臭或带血而黏,肛门灼热,加败酱草、金银花炭、地榆、秦皮等。 气阴两虚,脏腑失于润养,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郁滞,脘痛者酌加绿萼梅、青木香等,大便干结者,酌加瓜蒌、麻子仁等。 久病血虚者,配用当归、白芍、枸杞子、生地黄、桑椹子之类。 兼见血瘀征象,为防其里热损络,可加牡丹皮、制大黄、地榆等。 胃气久虚,摄血无权,胃阴不足,里热易损胃络,需注意护膜、宁络,酌加地榆、白及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虚伴 Hp 阳性者,辨证属阴虚兼湿热中阻,可用麦冬、石斛、黄芩、蒲公英、生甘草等,以助抑菌消炎之功。 伴肠化、不典型增生,可在方药中酌用石见穿或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薏苡仁、蚤休等。    4 滋养胃阴,慎用化湿法    脾气虚、胃阴虚常相兼为病,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脾气虚,运化失常,久而胃中气滞,阴液不足,湿浊内生,谷反为滞,水反为湿。 胃阴虚夹湿,常见舌质红而干、舌苔白腻。 内镜下可见:黏液稀薄而多,胃黏膜炎症减轻或呈苍白,黏膜变薄,胃蠕动缓慢。    本病虚实夹杂,正气尚足者,先祛湿,后养阴;正虚明显者,阴液匮乏难以耐受祛湿,先滋阴,待元气充盛后再祛湿。 临床用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若阴津亏虚,又夹湿浊,素体阴虚,可先以化湿为主,祛湿后重在养阴。 如阴虚兼胃湿盛,不思饮食,胃脘胀盛,或兼泛恶,宜酌加半夏、干姜或生姜、草豆蔻、薏苡仁、石菖蒲、陈皮等。 阴虚兼脾湿盛者,便溏便泄尤著,腹胀肠鸣,宜健脾化湿,可配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防风、秦艽等,待湿祛后养阴。 ②若肝胃气滞,津凝成湿浊,气滞久则生郁热伤阴,宜行气清热,佐以化湿。 热清、湿祛而阴未复时,再予养阴。③阴虚夹湿者,需注意养阴勿过于滋腻,化湿勿过于辛燥。 化湿可予芳香化浊之法,酌加藿香、佩兰、陈皮、芦根、薏苡仁、橘皮、冬瓜子等。 上中二焦气机不利者,胸脘痞闷夹湿者,可酌加杏仁、白蔻仁、橘皮、桔梗等,宣肺降胃,可达“轻可去实”之功。 阴虚夹湿久而湿浊难化者,可用石菖蒲宣窍化湿,酌加干姜、草豆蔻。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胃阴虚在其病程演变中有重要作用。 针对胃阴虚中阴液匮乏的轻重,兼证的性质,可恰当地运用润养、化湿、清热、理气、活血、宁络等治法。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