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使用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历经几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而形成的有科学性、实践性、实用性的医学知识宝库,它不仅形成了独立独特的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一代代中医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对人类自身疾病的认知始终建立在“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观念之上,而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观更是超前,尤其是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中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对客观事物认知的辨证法思想,又与现代循证医学异曲同工,辨证论治关键是“证”与“论”,证是明确、判断所患疾病的病因、机理、性质与结果,论即是依据证的结论科学合理地展开治疗、制定效果好的方剂。现将作者在内科临床中就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如下。 1 辨证在对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辨证的根本内涵就是对疾病分析研究后的诊断,首先是收集患者患病后的各种主客观资料,要求全面、系统、准确,中医是用望、闻、问、切手法判断患者患病后全身及局部的各种表象,临床诊断时将采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有机结合,科学分析、准确推理,判明所患疾病之原因、机理、结果,然后做出符合患者实际病情的诊断,这一过程就是通过辨明疾病病因、性质及内在联系从而证明所患何病,比如患者主诉大便干燥硬结并伴口臭,诊法得知身热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分析认为乃胃肠积热、耗伤津液所致,实为热结性实秘。内热熏蒸于上而致身热面赤,移行膀胱而致小便短赤,耗尽津液致大便干硬;苔黄燥表明,热已伤津;脉滑实乃为里实之证。这个过程就是中医之辨证。 2 论治在对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依据诊断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配伍规范、经济有效的中药处方。论治的过程关键是如何掌握“论”。所谓“论”就是医生依据辨证结果如何确定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治还是先治标后治本或先治本后治标;是选择同病异治还是选择异病同治;如此等等;如何因时、因地、因人来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选择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何种治法,所谓高明中医医生就是可以完全驾驭这个“论”,依据辨证结果做出最科学的治疗方案并配以最合理的中药药剂。比如对上述热结性实秘患者的论治中,因是里实热证,须选用寒下法,选用润肠促便之泻下药,但该类药多为苦寒之药,易伤人体正气,因此选择“大黄”还是“芒硝”、“番泻叶”就要因人、因时而论,而且要酌情用量,这个选药、用药之过程就是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 辨证论治在中医内科的应用 中医内科接诊患者既有如急性胃肠炎、肺炎等急症,也有如慢性肺气肿、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中医内科医生如何对患者进行科学准确辨证诊断、如何合理有效论治显得尤为重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掌握也就成为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中医内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根据患者发病各方面条件、临床表现、脏腑的归属及经络循行部位把疾病的病位固定下来,再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诱因等方面进行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的定性,把定位与定性结合起来诊断疾病即是科学辨证之过程。在论治过程中,既要从整体角度全面考虑选择药物,又要从局部着手重点突出某些药物,切实做到药物所用既符合中医治疗基本原则,又能符合药物的归属及效价;从宏观入手辨证论病,从微观着手下药论治;在临床辨证时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以及发病的原因,或者治疗变化等都必须细心询问和了解,证据一定要客观、真实,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会影响辨证的准确性,自然也就影响疗效。在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框架下,通过临床反复实践验证理论,才能不断积累临床辨证论治之经验。 中医内科临床源远流长,庞大复杂,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从《诸病源候论》到《温病学》,历经数百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探索,数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中医内科辨病辨证论治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患者的主要路径和程序,只有严格按照科学理论进行合理辨证、选择适当有效药物论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愈率;不断学习借鉴前人经验,同时有创新地临床实践,才能把中医这一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