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黄帝内经》称该病为消瘴,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风消、扁消、消中等不同之称。糖尿病类属于消渴病,但不等于消渴病,如消渴、消谷、消瘦之“三消症状”还可见于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疾病,它也属于中医的消渴病,但不是糖尿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是由先天票赋不足、体质柔弱和后天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主张综合治疗。其实,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与西医并 不冲突,主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饮食是基础。 《黄帝内经》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富贵 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 要控制饮食。孙思遂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认为,消渴 病应慎饮酒、限盐等。另外,饮食不宜过饱,以清淡为宜。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这些说法都提 示我们注意饮食平衡,不暴饮暴食。 适度运动有特点。 古人早就认识到,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 、健身操、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尤其是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 、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最适合糖尿病患者。古人主张‘旧出而作,日落 而息“体现了作息要规律,要顺应自然。 总之,运动锻炼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体内能量消耗,对肥胖者起 到减肥作用。②肌肉运动使肌细胞摄取较多的葡萄糖,故有一定的降糖 作用。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④增强器官(主要指心肺等)功能。在 心理、生活上有充实感、欣快感。 精神调摄很重要。 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志与健康的关系。长期情绪不佳,肝气郁结, 会导致消渴病的发生和病情加重,这与西医学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糖 尿病患者要”节喜怒“、”减思虑“,怡情悦志,胸襟开阔,保持气血流 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心态平和、平静,少一些贪欲。 起居调护顺自然。 中医认为,人察天地之气而生,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 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强调顺乎自然以养护正气,主张春防风,夏防暑, 秋防燥,冬防寒,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糖尿病是终 身性疾病,病人要学会自我调护,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颐享天年。 但自我调养绝不等于乱服或长期服用滋补品,中医讲”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若属实证,补药有百害而无一利。 用药一定要辨证。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西医学 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人包括西医学 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 结合来论治。中医药治疗,一般可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 型和阴阳两虚型等。 1.阴虚燥热型(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渴 ,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搜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 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黄30 g,沙参10 g,构祀子lOg,麦 冬10 g,当归10 g,川谏子10 g,黄连10 g,丹参30 g,葛根3 0 g)。 例1.患者,男,48岁,2013年1月22日初诊。该患者多饮、多尿、多 食,消瘦半年,曾用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就诊时在控制饮食的情 况下,空腹血糖9. 2 mmol/L,餐后2h血糖12 mmol/L,尿糖(+++),经用 上方加减,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半小时温服,2个月后患者”三多“ 症状基本消失,体质量增加。继续治疗1个疗程诸症悉除。空腹血糖降 至7. 0 mmol/L左右,餐后2h血糖降至8. 0 mmol/L左右。为巩固疗效,按 原方减量每日1剂,改服1次,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2.气阴两虚型(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 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 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 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生地黄30 g, 生黄蔑30 g,苍术10 g,玄参15g,丹参30 g,葛根30 g)。 例2.患者,女,55岁。2013年4月8日初诊。 该患者2012年5月患糖尿病,用降糖类西药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 ,近2个月上述症状加重,来我处诊治。经查空腹血糖8. 0 mmol/L,尿糖 (++),守服上方加减40剂,诸症改善,查空腹血糖6. 5 mmol/L,尿糖 (一)。嘱其服生脉散(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20剂以巩固 疗效。 3.阴阳两虚型(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 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 更泻,阳屡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金 匿肾气丸(肉桂10 g,附子10 g,生地黄10 g,获荃15g,山英肉10 g,山药10 g,牡 丹皮10 g,泽泻10 g,丹参30 g,葛根30 g)。 例3.患者,男,45岁。2013年8月26日初诊。 该患者2008年6月患糖尿病,经用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病情好转, 近3个月来出现上述症状,经检查空腹血糖7. 2 mmol/L,餐后2h血糖8. 0 mmol/L,尿糖(+),服上方治疗20剂,诸症好转,唯感腰酸困倦,加牛 膝、炒杜仲各15 g,服药10剂后诸症大减,又坚持服用该丸药2个月后,多 次化验各项均正常。 临床治疗要切记。 治疗2个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就根据 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糖尿病都适合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糖尿 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 ,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2型糖 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考察其疗效时,要与西医 学的可靠指标,如血糖、血脂、血压、HbAlc等。如果效果不佳,要改 用中西结合治疗或西药治疗。 1型糖尿病不适合用中医治疗,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 极少量的胰岛素分泌,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还没有发现 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对中药可否和西药合用,笔者认为当病情控制不好时可以考虑合用 ,但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