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PU) 或消化性溃疡病( peptic ulcer disease)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包括胃溃疡( GU) 和十二指肠溃疡( DU) ,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反酸、烧心、嗳气、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发病率高,易复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明显的疗效。基于此,本临床观察在回顾了近十年来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笔者开展了中药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 PU,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临床观察所收入的 70 例病例均为2010 年 3 月—2012 年 10 月间,在太原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其中男性 54 例,女性 16例,所有患者均经电子纤维胃镜确诊; 中医辨证为湿热中阻证的消化性溃疡( PU) 。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就诊日期及编号( 或住院号) 后两位相加,采用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 35 例和对照组 35 例。两组间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2 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1]制定的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 试行) 。①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 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③X 线钡餐造影见溃疡龛影; ④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期溃疡。 1. 2. 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2002 版) 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中医内科学》[3]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如下: ①胃脘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口苦、吞酸、烧心、嘈杂、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等。②起病疼痛呈节律性、周期性、反复性,时轻时重。③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起居不慎、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④舌质红,舌苔薄黄腻或厚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或濡数。凡具备以上 1、2 项,参考 3 项及舌苔、脉象即可诊断。 中医湿热中阻证诊断标准 参照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2002 版) 中“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病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如下: ( 1) 主证: ①胃脘痛势隐隐,有烧心、泛酸; ②食入疼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入疼痛可缓解; ③口苦、心烦; ④舌苔薄黄腻; ⑤脉滑。( 2) 次证: ①痞满; ②嘈杂; ③身困乏; ④大便不畅。具备主证①兼具主证中其他 1 项加次证 2 项,即可诊断。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属湿热中阻证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②经电子纤维胃镜检查患有消化性溃疡者,可纳入实验病例。③年龄在 18 岁 ~65 岁之间。 1. 4 排除标准 ①在观察前 30 天内发生并发症而进行手术者。②有特殊原因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等。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④有其它并发症可影响疗效观察或对试验药物有禁忌的疾病。⑤酗洒或有其他不宜作药物试验观察者。⑥年龄在 18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者,对本药过敏者。⑦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在服药期间可能怀孕者。⑧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 5 终止试验标准 ①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对药物过敏者应终止试验。②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终止试验。③意外怀孕或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者应终止试验。 1. 6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加减半夏泻心汤煎剂( 中药由太原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提供) ,日 1 剂,500ml2 次分服,30 天为一个疗程。其方药组成如下: 制半夏10g,竹茹 6g,木香 10g,厚朴 10g,黄芩 9g,川黄连 5g,蒲公英 15g,延胡索 12g,茯苓 15g,威灵仙 15g,白术12g,没药 10g 等。随症加减: 胃痛连胁,或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肝郁气滞症状明显者,加柴胡、香附,以理气解郁; 胃痛固定不移,伴刺痛感,有瘀血症状者,加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 胃痛甚者加丹参饮或炒蒲黄、炒白芍,以增强活血止痛; 嗳气较频者,加旋覆花、沉香,以顺气降逆; 反酸甚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对照组: 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 山西省大同市维敏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10920094,50mg ×24s) ,150mg / 次,3 / 日,连服四周; 克拉霉素胶囊( 修正药业 集 团 长 春 高 新 制 药 有 限 公 司,国 药 准 字H20050292,125mg * 6s) ,250mg / 次,2 次 / 日,服药满两周后停药。两组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与安全判定。 1. 7 疗效性指标 ①上腹痛次数、程度、性质、时间及痛时情况。②反酸、烧心、嘈杂、恶心、呕吐、腹胀、暖气、体倦等症及食欲、大便情况。③舌象,脉象。④血象: 血清钾、钠、氯; 尿素氮、肌酐; ALT、AST、血清胆红素检测。⑤大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⑥电子纤维内窥镜和病理检查。⑦胃酸分泌功能检查。⑧血清胃泌素检查。⑨有条件者做电子纤维胃镜摄影照片。 1. 8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年 5 月第 1 版) ,整理如下: ①痊愈: 症状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停药 4 周后内镜检查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HP 阴性。②显效: 症状明显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停药 4 周后内镜检查溃疡消失,仍有炎症,HP 阴性。③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症候积分≥30%,停药 4 周后内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50% 以上,HP 阴性或阳性。④无效: 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0%,停药 4 周后内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不及 50%,HP 阳性。 1. 9 统计分析 所有计数资料均以用 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 t 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 分析,数据分析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4. 2%和 80. 0%,经 Ridit 分析,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 1。 有此表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 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 0%,经 Ridit 分析 U = 6. 8495,P < 0. 05,提示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P <0. 05 或 P <0. 01) ;而对照组除口干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外( P >0. 05) ,其余各项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P <0. 05 或 P <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清除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及大便秘结两项无显着性差异( P > 0. 05) 外,其余均有明显差异( P < 0. 05) ,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 2。 从表 2 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P <0. 05 或P < 0. 01) ; 而对照组除口干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外( P >0. 05) ,其余各项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P < 0. 05 或 P < 0. 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清除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及大便秘结两项无显着性差异( P > 0. 05) 外,其余均有明显差异( P < 0. 05) ,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胃镜疗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 P <0. 05) ,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胃镜下黏膜表现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 3。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 Ridit 分析 U =2. 36,P <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胃镜下黏膜表现方面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 Hp 清除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5) ,说明治疗组在清除幽门螺杆菌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 4。 从上表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 Hp( 幽门螺杆菌) 的清除率分别为 80% 和 57. 1%,经 χ2分析,χ2=4. 24,P < 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清除幽门螺杆菌方面优于对照组。 2. 2 随访观察 对有效及有效以上的病例随访 6 个月,治疗组 35 例病例中,有 3 例因饮食不慎疾病复发,复发率为 8. 57%。其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减轻,故继续服用夏连汤一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而对照组 35 例病例中,有 6 例复发,复发率为 17. 14%,症状变化不大。说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比较肯定。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 PU) 是一种常见病,起病缓慢,病程长,复发率较高,且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该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尚未明确阐明,各国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共识,尤其提出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对溃疡的治愈和复发有很大的决定性。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优势,辨证论治是其一大特色,用中药治疗本病能显着地改善症状及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部分消化性溃疡的癌前病变可获逆转,而获满意的疗效。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首先对消化性溃疡( PU) 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相关的中医文献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研习,同时检索现代医学的文献资料,掌握了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而为开展此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进一步证实夏连汤治疗湿热中阻证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临床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为本病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现行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设计观察方案,以夏连汤为治疗组,西药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二联为对照组,共观察病例 70 例,时间为 3 个疗程。结果从临床症状及胃镜和病理方面证明加减半夏泻心汤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 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66. [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试行)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34.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