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医学>蜂针疗法治疗功能性痛经的效果分析>正文

蜂针疗法治疗功能性痛经的效果分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症,女性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中医药在功能性痛经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临床疗效较好。笔者运用蜂针疗法治疗功能性痛经,收效甚佳,现将治疗经过及体会总结如下。

  1病案资料

  患者,女,26岁,于2013年11月8日初诊。患者因反复痛经4年余就诊,自诉4年前值寒冬时节分娩后保暖失当,不慎受寒,此后每逢经期则出现小腹冷痛,每次持续5 d左右,既往于外院行经皮电刺激治疗及服用少腹逐瘀汤等中药治疗,疼痛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刻诊:患者诉自2013年11月7日来月经后即出现小腹冷痛,腰骶部坠胀不适,得热痛减,经量较少、色紫黯有块,畏寒,舌淡黯,苔白,脉沉细。行B超等相关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可能。西医诊断:功能性痛经。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辨证属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处方:蜂针疗法,蜂疗选穴:阿是穴,关元穴。

  操作:取减毒蜜蜂1只,消毒其蜂尾及阿是穴后,将蜂尾靠近皮肤,蜜蜂受激惹后将蜂针刺入皮肤,挤压蜂针尾部毒囊,并用镊子将蜂针取出,15 min后观察患者无明显过敏反应及其他特殊不适,可继续进行蜂针治疗,按上法蛰刺关元穴,不留针。每周蜂针治疗3次。

  2诊:2013年11月11日,患者自诉经蜂针治疗后小腹疼痛明显缓解,腰骶部坠胀不适感无明显变化,蜂疗选穴在原方基础上加刺次髎穴、下髎穴,每穴留针5 min.

  3诊:2013年11月13日,患者自诉第2次蜂针治疗后阴道少量出血,色黯红,此后诸症皆愈,嘱患者继续维持蜂针治疗,每周1次,逢月经期前1周适当增加蜂疗次数。随访至今,患者经期小腹疼痛未见复发,仅偶尔经前觉小腹轻微酸胀,余无不适,乃月经前后正常现象,不作病论。

  2体 会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指出了痛经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景岳全书·妇人规》言其:“经行腹痛,证有虚实……然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其中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通常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临床多见于年轻女性。西医治疗上多以解痉、镇痛及前列腺素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和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除术为主,经上述治疗后疼痛多能缓解,但远期疗效欠佳,且部分病人不愿意选择手术治疗。中医药在痛经的治疗上方法多样且疗效较佳。本案辨证属寒凝血瘀型痛经,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蜂针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之一,相关研究证实其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对多种疾病有其独特的疗效。蜂针疗法是用蜜蜂螯刺患者体表腧穴,使蜂毒进入人体,通过经络传导等作用,产生一系列反应,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驱除病邪。该疗法具有“针、药、灸”的综合作用[1],针---蜂的尾刺形似针,蛰刺穴位后可以刺激人体经络,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蜂针中所含的蜂毒肽进入人体后可发挥消炎止痛作用;灸---蜂针蛰刺局部充血红肿,皮温升高,似温灸效应,有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之效。本案选穴以局部阿是穴、关元穴、次髎穴、下髎穴等为主,阿是穴以痛为俞,取其近治作用;关元穴为任脉经穴,又为小肠之募穴,具有强壮保健作用以治本,同时亦取其近治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遗精、阳痿等男科病症及月经不调、痛经等女科常见疾病,疗效可靠;次髎穴、下髎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对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疾病及腰骶痛、下肢痿痹等具有较好效果。针穴相配,标本兼顾,起效甚速。

  参考文献

  [1] 尹利华,邱建文,谢兴生,等。李万瑶教授蜂针治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48.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