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同时也给患儿家长带来极大困扰。该病临床以长期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萎靡或烦躁为特征。笔者在临床采用增食方配用针刺四缝穴的方法对疳证患儿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1至2012-12我院门诊1-14岁患儿。将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岁,平均(4.33±1.56)岁;病程最短5月,最长3年。对照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岁,平均(4.28±1.45)岁;病程最短4月,最长3年。
2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符合疳证的诊断标准,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合并有脑、内脏器官急重症、血液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患儿;有严重精神疾患的儿童;家长不合作者。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增食方:山楂10g,布渣叶10g,茯苓10g,白术3g,白芍8g,甘草3g,太子参10g,连翘6g,麦芽15g,稻芽15g,莱菔子6g,葫芦茶10g。以上为5岁患儿量,视患儿年龄大小调配剂量。服法:每日1剂。复煎,分早、晚2次,以饭后0.5小时温服,7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以针刺四缝穴: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经穴部位》,选取四缝穴(双侧)。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头0.6mm×28mm(浙江京环医疗用品有限生产,批号:批130820)点刺后出黄白色液体或少许血液,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每周1次,共治疗4次。
对照组口服健胃消食口服液(国药准字:Z20030094;主要成分:山药、陈皮、山楂等)。每次10ml,每日晨起及睡前各1次,连服4周。在治疗的同时,嘱患儿家长小儿饮食要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加量不可过急过快,并纠正小儿偏食零食、贪凉饮冷、过食肥甘、饥饱无度等不良饮食习惯。
3、观察项目及统计方法
3.1观察项目:症候积分量表中共有4项症候,根据主症和次症的权重不同,各项指标有不同的分值,主症包括:体重:0分,大于正常值的15%;2分,达到正常值;4分,低于正常值的15%。身高:0分,达到正常值;4分,低于正常值。腹部皮下脂肪厚度:0分,大于0.8cm;4分,小于0.8cm。食欲:0分,一般,正常食量;2分,略差,较正常食量减少1/4~1/3;4分,较正常食量减少1/2或几乎无食欲。次症包括精神、睡眠、头发光泽度、是否易感染、是否易发生腹泻或便秘等,根据症状的轻重分别计0分、1分和2分。根据症候总积分进行分级,0~8分为轻度,9~15分为中度,16~23分为重度。以上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后按同样标准进行评价。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3.94)和减分率(尼莫地平法)来评价小儿疳证的疗效,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减分率计算公式: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指各种症状消失,减分率≥95%;好转指症状改善,减分率30%~94%;无效指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减分率<30%。
4.2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好转21例,无效2例,1例为失访,总有效率94.7%。对照组痊愈8例,好转14例,无效7例,3例为失访,总有效率75.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5、体会
疳证从古至今一直是儿科常见病,古代医家早已有自己的见解,《小儿要证直诀》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疳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脾胃不健、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机变化。清·陈复正在他的<幼幼集成·诸疳证治>中则更具体地提出了疳证的病因病机。他指出,“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气衰也;色不华者,血弱也。气衰血弱,知其脾胃必伤。有因幼少乳食,肠胃未坚,食物太早,耗伤真气而成者;有因甘肥肆进,饮食过餐,积滞日久,面黄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热不调,或喜怒房劳之后乳哺而成者。有二三岁后,谷肉果菜恣其饮啖,因而停滞中焦,食久成积,积久成疳”。随着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广州地区目前观察到疳证的成因主要是饮食习惯不良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又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更易损伤脾胃,而小儿肝常有余,土虚木亢,临床上易出现烦躁易怒、咬人咬物等精神症状,肝旺导致脾更虚,长此反复,积久成疳。本研究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清肝养阴,布渣叶、葫芦茶为岭南地区特有的草药,能够清热解毒、消滞平肝、健胃,而葫芦茶又有杀虫的功效,尤其对蛔虫、钩虫有效果,有学者将适量的葫芦茶漫膏剂混合饲料或混饮水,反现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而达到增加体重的目的。山楂、麦芽、稻芽消食导滞,连翘清胃肠郁热,莱菔子消食通便理气,诸药合用,消补兼施,健脾平肝,使得食积消化、气血畅通、纳化正常。四缝穴为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具有清热、除烦、调和脏腑的功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证早在《针灸大成》中即有记载,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为疗效显著。有学者研究还发现,针刺四缝穴可通过提高血清IGF-Ⅰ水平,促进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生成,达到补益气血、改善症状的目的。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周后,症状改善明显,可能因为疳证是慢性病,药物和治疗的作用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起效,故临床上一定要与家长沟通好,增加其依从性。同时要对家长进行教育,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综上所述,增食方合针刺四缝治疗疳证,能够很好地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生津补气调血,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服用中成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2]郑筱萸,德权.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