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医学>自拟苏参汤加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例>正文

自拟苏参汤加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例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以呼吸急促、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多为散发性,也可成为流行,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自拟苏参汤加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50 例并与小儿咳喘灵冲剂治疗的 30 例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全部患儿均来自门诊病人,治疗组 50 例,其中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2 个月 ~ 2 岁。2 ~ 6 个月 17例,7 ~12 个月 15 例,12 ~24 个月 18 例。病史中患过或患有湿疹者 32 例,对药物过敏者 4 例,曾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者 34 例,患有佝偻病者 15 例。病程最短 2 天,最长 12天。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阵发性喘憋,部分患儿有发热,肺部听诊有广泛的喘鸣音及湿罗音。对照组 30例,其性别、年龄、病程及一般资料与治疗组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以王慕狄的《儿科学》为标准: 临床症状: 发热或不发热,喘憋呈持续性或发作性,类似发病不超过 3 次。临床体征: 呼吸急促,或有鼻翼煽动,双肺闻及哮鸣音及呼气性喘鸣音。辅助检查: 胸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或可见点片状阴影。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治疗组 给予苏参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为苏子10 g,沙参10 g,地龙10 g,前胡8 g,白屈菜8 g,白果3 g,茯苓8 g,清夏4 g,僵蚕8 g,橘红8 g,川贝母2 g,冬花8 g,黄芩8 g,葶苈子8 g( 上药剂量为 5 ~ 7 岁儿童日用药量) 。以上药物水煎两次,合液取汁120 mL,1 日 1 剂,日 3 次口服,7天为1 疗程。大便干者加枳实、莱菔子; 痰涎雍盛者加桑白皮,瓜蒌; 食少纳呆者加麦芽、神曲; 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

  1. 3. 2 对照组 给予广东在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儿咳喘灵冲剂( 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板蓝根、金银花、甘草等) 口服: 开水冲服,每袋2 g,二岁以内一次1/2袋,3 ~4 次 / 日。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 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定标准确定。治愈: 热退,咳、喘、呼吸困难症状缓解,两肺湿罗音及喘鸣音消失,合并症纠正。有效: 热退或减,咳、喘等症状减轻,并发症纠正或缓解。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38 例,有效 10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6%; 对照组治愈 5 例,有效 16 例,无效 9 例,总有效率 7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

  3、 讨论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和系统的叙述,但类似本病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症状的描述和治法是较多的。最早可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素问痹论篇》“淫气喘嗽,痹聚在肺”,《灵枢经五阅五使篇》曰: “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寒热咳喘……,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 “肺主喘,肺病实则身温闷乱,气促喘急”。“小儿身热面赤,时久不退,睡觉气急,发渴,胸高涏壅……”本病的发病原因,外因责之感受风邪,包括风寒、风热、风温。内因责之小儿行气未充,肺脏娇嫩,痰浊内蕴及疾病、饮食、护养不当等原因伤正。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风邪外袭,传变迅速,如初感风寒之邪,亦会很快热化,所谓“六气之邪,皆从火化。”本有痰热内蕴,复感风寒,形成外寒内热之证,或温热疫毒内伤于肺,化火伤津,则发生喘咳,发热,气急,鼻煽诸症。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于脾。现代医学认为,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病毒性肺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引起,以发热、喘憋、鼻翼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广泛性毛细支气管炎症渗出及粘膜水肿、气道狭窄为病理基础。多发生于 2 岁以内婴幼儿,特别是 2 ~6 个月婴儿更多见。患有本病的儿童,体质大多具有特殊性,如伴有湿疹,体质肥胖,肌肉松弛,面色黄恍白,口唇色淡,舌苔白腻,食少,大便不化等。本方中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对喘促发作和缓解均有降逆功效。苏子有“主上气咳逆”之功; 《药品化义》谓: “苏子治肺气喘急,专利郁痰,下气定喘”。《幼幼新书》中最早记载地龙治疗小儿哮喘。《中药大辞典》中概况历代地龙应用经验,提出地龙有清热、平肝、止喘、通络的作用。两者合为方中之君药。前胡辛苦微寒,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葶苈子苦,辛,大寒,可泻肺平喘。《药性论》中记载: “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两者合为方中之臣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温化痰的功能。半夏辛、温,归肺、肾、脾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的作用。

  脾为生痰之源,母安则子健,健脾燥湿可绝生痰之源,故茯苓健脾利湿。白果敛肺气,平喘咳,减少痰量; 冬花、沙参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僵蚕祛风解毒,贝母清肺止咳化痰;白屈菜敛肺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龙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增强免疫、抗组织胺、平喘的作用,白屈菜含有白屈菜碱、白屈菜红碱及普鲁托品,并含有其他多种生物碱,药理作用类似吗啡,具有较好的止咳、祛痰、平喘、止哮之功。诸药合为方中之佐药。综上所述,苏参汤清肺,平喘,化痰,利湿,解毒,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使患儿特殊的体质得到了改善,减少了患儿再次发作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王慕狄 . 儿科学[M]. 第 5 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5 ~306.  [2]冯晓纯,等 . 解痉定喘止哮汤加减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45 例[J]. 中国社区医师,2006,6( 8) :52 ~5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