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医学>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主要途径总结>正文

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主要途径总结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医学

  发热是小儿发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小儿就诊率最高的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进入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从而使体温升高。年龄越小的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越不完善,往往发病就会出现高热,但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很多家长都不愿给孩子吃抗生素或用激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收集了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主要途径。    1 内治法    内治法是运用中药内服的方法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车德亚等以清热为治疗原则对外感发热的20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6例中,显效107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06%,其中24h内退热者53例,48h内退热者52例,72h内退热者29例。有效病例中最快退热时间6h,最长72h。服用后体温呈阶梯式下降,退热平稳且无反复。血液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常者102例中有94例72h内恢复正常。对照组69例中,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1.16%。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段莉等为52例风寒感冒的患儿在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之品后,体温不降,头腹部热,而手足冰凉者,运用四逆散加干姜,即柴胡10g、枳实10g、杭白芍5g、甘草5g、干姜5g。兼见咳嗽者加苦杏仁10g、川贝母10g以降气止咳;胃纳差者加白术10g、砂仁10g以温中健脾,水煎服,1剂/d。    52例患者中,40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1%。孙丽平等对120例患儿单纯服用小儿解毒退热汤(柴胡20g、黄芩20g、重楼20g等),1d为1个疗程,用药后72h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显示痊愈1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83%。    2 外治法    2.1 针刺法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入腧穴或刺激腧穴、经胳,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邓玲等将86例高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5例,针刺大椎;药物组41例,肌肉注射安痛定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24h内患者的相关症状的改善和体温变化,采用单盲、前后对照的方法。结果显示针刺组痊愈9例,药物组痊愈2例。杨涛等对50例高热小儿采用针刺双耳尖穴放血治疗,2h内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76%。    2.2 推拿法    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方爱姿等对86例年龄在6个月~7周岁经中医辨证符合外感发热的高热患儿,根据病情酌情选取相应穴位及手法按摩,在泻热除热的同时兼顾他症,并控制适度发汗。观察和比较不同发热程度(39.1~40.0℃者为Ⅰ组,超过40.0℃者为Ⅱ组)的患儿以及不同年龄组(共分3组)患儿的退热情况,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总有效率为83.7%。    2.3 药浴法    中药药浴疗法亦称“水疗”,系中草药加水煎煮,取药液洗浴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我国医学独特的外治理疗法,是一种独特的给药途径。张琼等对12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后72h观察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对腋温39.0℃以下外感发热患儿体温控制较好,对39.1~40.0℃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最大。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侯江红等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3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浴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静脉注射炎琥宁注射液和口服柴黄颗粒),药浴组进行基础治疗加中药药浴(由柴胡20g,青蒿20g,薄荷20g,连翘20g,荆芥20g,炒牛蒡子10g,川芎10g等)组治疗,结果显示药浴组退热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4 敷贴法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王晓波等采用中西结合方法,以中药石膏穴位敷贴大椎、曲池穴加对乙酰氨基酚配合治疗(治疗组),并与单纯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对照组)对照。结果显示石膏贴敷曲池、大椎穴配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显著的疗效,且降温持续效果好。    2.5 灌肠法    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李萍等对140例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在常规高热护理的基础上配合爱尔降温贴贴在额头上,1贴/次。实验组80例在常规高热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小儿清热栓塞肛,1粒/次。    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的痊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6、58、6例和8、34、1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退热效果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退热时间及降温1h分别为0.4℃、0.5℃,4h分别为1.2℃、0.6℃,8h分别为1.5℃、0.4℃,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刘玉玲等将6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照组体温超过38.5℃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生石膏、黄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由本院制剂室配制成浓缩液,每瓶100mL。灌肠前排空大便,取侧卧位,每次按5mL/kg(<100mL),高位保留灌肠。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单次退热持续时间与完全退热取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单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现代医学调整发展的今天,暴露出越来越多医疗上的不足,如副作用、耐药性,随着人们对医学知识的不断认识,法律观念的不断加强,医患关系将持续紧张,特别是对小儿发热这一普遍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医能很好地运用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个性化的治疗模式,达到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满意率高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车德亚,陈新,李雪梅,等.银翘白虎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36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4):35-37.  [2]段莉,李鹏,张健.四逆散加干姜治小儿外感发热肢厥52例临床报告[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4):65.  [3]孙丽平,冯晓纯,原晓风.小儿解毒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120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27-28.  [4]邓玲,赵建国.针刺大椎治疗感冒高热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8):554-556.  [5]杨涛,杨静.耳尖穴放血治疗小儿高热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6):85.  [6]方爱姿,汪海洋,万晨俊,等.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高热86例临床总结[J].中医中药,2010,48(14):75-76.  [7]张琼,解玲芳,戴新娟,等.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1):8-11.  [8]侯江红,单海军,王晓燕,等.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318-320.  [9]王晓波,潘巧红,李丽娟.石膏贴敷曲池、大椎穴治疗小儿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3):53-54,57.  [10]李萍,任小琴.小儿清热栓对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7):160-161.  [11]刘玉玲,周梯.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2):70-71.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