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的知识的“三元定义”
现在西方知识论文献中所称的“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或称为“拍拉图的定义”。知识被看作是一种确证了的、真实的信念。知识是由信念、真与确证这三个要素组成的:
(1) 命题 P 是真的.(2) S 相信 P,(3) S 的信念 P 是确证了的因此,在传统知识论看来,当且仅当以上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我们才能说S 认识 P。由于这一定义在西方传统知识论中所具有的经典性影响,所以它也被看作是有关命题知识的“传统分析”[1]。这是种典型的定义方法,实际上就是指出知识的充要条件。在葛梯尔提出反例之前,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曾是哲学家表现出少有的共识。
葛梯尔反例对传统二元知识定义提出的挑战是:某人有着一个有证据的、但却是虚假的信念 P,借助这一信念进行推论,他有理由地相信某种碰巧为真的东西,并由此获得一个确证的真信念,但这一信念却不是知识。因此,它表明知识的三元标准定义是不完备的,“这些条件并不问成命题之真的充分条件”,即使它们都被满足,相关命题仍然可能不是知识;或换句话说,认知者仍然有可能不知道(不认识)他的命题。
葛梯尔反例的第二个例子是这样的:史密斯有理由地(jus6fied)相信这一错误的命题:(1)琼斯拥有一辆福特轿车(例如,在他过去的记忆中,琼斯确实有一辆福特轿车,而且刚刚还用福持车接送过他,但不知道琼斯最近已经把它卖厂,刚才用的是借来的车)。此外,史密斯有一个朋友布朗,但他现在完全不知道布朗在哪里。于是史密斯随意选择了三个地方,构造了如下三个命题;(a) 或者琼斯拥有一辆福特车,或者布朗在波士顿,(b) 或者琼斯拥有一辆福特车,或者布朗在巴塞罗那;(c) 或者琼斯拥有一辆福特车,或者布朗在伦敦,这三个命题都是被(1)所蕴含的,并且史密斯是有强的根据从(1)正确推论出上述命题,因此他有理由地相信它们。由于布朗恰巧在巴塞罗那,因此选言判断(b)是真的。
以上例子是葛梯尔用来证明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并不构成知识的充分条件,这也是一直以来对葛梯尔反例的解读。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该例子同样也是对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作为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质疑,真的要素似乎是多余的。
假设:
(1)命题 P 是假的.(2)S 相信 P,(3)S 的信念 P 是确证了的又假设:
(4)命题 Q 偶然真那么(1)命题 P∪Q 是真的.(2)S 相信 P∪Q,(3)S 的信念 P∪Q 是确证了的所以 P∪Q 是确证了的、真实的信念。显然我们很难认同 P∪Q 就是知识。
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信念的真假对是否成为知识并没有决定意义,起决定意义的是确证这个要素,如果确证这个要素无法保证信念为真,那么知识的充分条件能否找到是值得怀疑。知识的三元定义应该如下:
(1)S 相信 P,(2)S 的信念 P 是确证了的,(3)确证了的 P 的标准:确证同时赋予命题 P 是真的.但这种确证存在吗?如果存在这似乎与知识论所讨论的背景相冲突,知识论就是要在不确定的地方寻找知识的标准,好像到此问题是无解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境界呢?
2 知识论中的二元对立
我们对真的判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标准。“假设”我看见一只羊任 g 里“是一个假命题 Z,它对 S来说是明证的(他把一只狗误认为一只羊)‘那么,b 一只羊在曰里”(h)对于 S 也是朗证的。再进一步假定碰巧有只丰在 g 里,但 6 没有看见,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我们没有理由说日知道曰里有一只羊,然而这却满足了我们的定义的条件:因为 B 相信 h,h 为真,而是 h 对 S 是明证的[2]。“一方面我们把观察作为真的判断标准,一方面我们又认为观察是可错的,那么就是承认存在着与观察不同的标准,那这种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又是如何对真进行确证?其背后存在着一直困扰哲学界的身心二元论。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按照信念的确证的标准,笛卡尔路线可称为二元论中的唯物主义路线,而康德路线可称为二元论中的唯心主义路线。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这一确定无疑的基点出发,指出清楚明白的信念为知识。似乎笛卡尔是第一人称知识权威的始创者和拥护者,其实不然,信念的必然性并非来自心灵,而是外部事物的必然性,而身心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性是由上帝来保证的。”不是因为我把事物想成这么样事物就这么样,并且把什么必然性强加给事物;而是反过来,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即上帝的存在性,决定我的思维去这样领会它[3]。“知识的确证并非来自第一人称权威,而是外部事物的本性,与其说笛卡尔是第一人称权威的倡导者,还不如说笛卡尔是第三人称权威。把第一人称权威称为笛卡尔的观点实是历史的谬误,与笛卡尔为自然科学开道的初衷也不符。在知识论上笛卡尔是一个外在主义者。
按照此标准,莱布尼茨和当代许多心灵哲学家都可以称为二元论中的唯物主义者。
康德认为一切的科学知识只能是先天综合判断,是主体的先验统觉能力使得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康德认为”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只有从它们的相互结合才能产生出知识[4]“ ,虽然康德强调经验现象的重要性,但康德更强调的是主体的能动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知性不仅仅通过显象的比较为自己制订规则的一种能力,它甚至是为自然立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性,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自然,亦即显象的杂多按照规则的综合统一[5]。“康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权威的倡导者,在知识论上康德是一个内在主义者。按照此标准,培根和当代许多自然科学家都可以称为二元论中的唯心主义者。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笛卡尔和康德关于身心关系进一步分析,可以认为笛卡尔在身心关系上是一种唯物论的身心随附关系理论,而康德则是一种唯心的心身随附关系理论。这两者理论是一对相互矛盾的理论,在应用中,如果我们同时使用这两者理论,那么必然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知识的传统三元定义就是因为持有这两种矛盾的理论才会产生如此无解的困惑。
一般而言,我们对真的判断是采用外部符合的标准,而对确证采用的是逻辑辩护,而这两种标准是很难一起协调工作的,这不免使得知识的传统三元定义受到挑战,并且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真的标准的判断和理由的逻辑建构可以是互相独立的,因为二元论证除了身心的随附性关系之外,还没找到更适合的理论来解释身心关系。
那么如果我们只持有其中一种理论是否就可以避免如此的困惑呢?答案依然是不可以的,因为此两种理论都存在着缺陷。这两种理论在身心关系上各持一端的极端理论,要么身是心的随附现象,要么心是身的随附现象,这已为当代的心灵哲学所证伪了,而且就其理论本身这种身心关系的证明在当代也是不合法,笛卡尔搬出了上帝来保证思想和外部事物的同一。而康德则高估了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人本身就具有先天综合判断力。
3 先验的经验知识
知识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延续,在当今的科学背景下,康德的解释过于神秘,在当今经验科学日益发达的时代,为有别于康德的先天综合知识,我们把类似的知识称为先验的经验知识。先验的经验知识这似乎是个矛盾的概念,但如果我们把先验理解为独立于经验的,但可以源于经验的,实际上是存在着这样一类知识。
(1)命题 P:明天厦门会下雨是真的。
(2)S 相信 P,(3)S 的信念 P 是确证了的,气象预测软件预测了明天厦门会下雨,该软件是通过以往的气象信息建立的预测软件。
命题 P 是先验的经验知识,命题 P 的真值并不由经验决定,其是由气象预测软件系统决定的。软件系统一经做成,就独立于经验。它预测并不受个别实际经验的挑战,当然如果随着经验数据的增加,可以找到更好的模型,或找到更合适的相关参数,软件系统本身是可以修改,但这并意味它时时刻刻受经验的影响,它的标准实际上是独立于当前的经验,只是受前经验的影响。命题 P:明天厦门会下雨是真的就是这样的先验的经验知识,该命题是由系统根据以往的经验推导出来的经验命题。
我们可以把知识定义如下:
(1)S 相信命题 P,(2)S 的信念 P 是确证了的,也就是命题 P 是由源于经验某一系统推导出的经验命题,也就是命题 P 在该系统中为真。
这样的知识定义满足了知识的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嘉明. 知识与确证: 当代知识论引论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6. [2]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70-71. [3]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3-84. [4]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57. [5] 齐硕姆. 知识论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