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淡水鱼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养殖历史,但是在养殖面积逐步扩大、淡水鱼产量日益提升的今天,我国淡水鱼养殖还有一些问题。如淡水鱼发病率很高,这对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基于此,分析淡水鱼养殖主要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 发病原因; 防治措施
淡水鱼养殖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养殖遇到了大好的发展时机,但随着淡水鱼养殖户逐年增多,由于防治措施做得不到位、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方法不合理,导致鱼类发病问题频繁发生。因此,分析并探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病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能够减少鱼类发病概率,实现养殖效益的增长。
1 淡水鱼养殖主要发病原因
1.1 病原体、微生物感染 病原体、微生物能够造成淡水鱼养殖中鱼类的感染,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常见病原体、微生物有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鱼类在受到这些病原体的感染后,会导致充血等症状,这些症状出现在淡水鱼的身体表面,背鳍、体侧、鱼口是主要的发病部位。并且鱼类的消化系统会被这些病菌所破坏,等到发病后期,鱼体表面会出现大面积出血状况,鱼的腹部会出现肿胀现象,最终造成鱼类死亡。同时,该病的传染率较高,只要鱼类感染此病,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喂养方法不科学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所采用的喂养方法并不科学。如很多养殖户使用的鱼类饲料比较单一,未能将多种鱼类饲养综合起来喂养,这对鱼类健康生长极为不利。同时,这样不仅无法减少养殖成本,还会增加鱼类发病概率[1]。此外,养殖户除使用单一的饲料喂养饲料外,还存在着投喂各种小杂鱼的情况,且喂养没有规律,投放量没有控制,导致鱼类经常出现消化不良,诱发鱼类肝脏积累脂肪的问题,不利于鱼类的正常生长。
1.3 其他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养殖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养殖户养殖知识很匮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淡水鱼发病概率。例如,在换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不合理,造成淡水鱼发生白嘴病等疾病。同时,水质的不断恶化,给淡水鱼养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地方工厂没有经过处理或者处理未达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这些工业废水中还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严重威胁着淡水鱼的生长,淡水鱼长时间生活在恶劣的水质环境中,鱼肝组织会逐渐坏死,从而发病死亡。
2 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2.1 调控鱼类水生环境 良好的水质是淡水鱼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淡水鱼缺少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无法健康的进行生长。因此,为提高养殖效益,需要积极建立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水环境。水底淤泥是导致淡水鱼发病的各类病原体、微生物的主要藏匿点,并且在这样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中,这些细菌甚至可以存活至少1 a。如果要彻底解决淡水鱼发病问题,就必须定期清除水底的淤泥。在投放鱼苗之前,要重点对养殖区域的养殖条件进行检查,做好对养殖区域的消毒工作,清除好水底的淤泥,这是淡水鱼良好生活环境的保障;在淡水鱼发病的高峰季节,在对养殖区域水体进行消毒时,要使用含氯的消毒剂,并且配合中草药类型的杀毒剂,减少化学杀毒剂的使用,防止水体受到二次污染。
2.2 选择科学喂养方式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合理搭配好所投喂的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控制好鱼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2]。例如,在进行淡水鱼养殖时,要将适量的氨基酸、蛋白质等注入水体之中,用量控制在25%~35%最佳,不同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氨基酸与蛋白质也要有所不同,将适量碳水化合物注入到水体中,能够避免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不充分,阻碍鱼类对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2.3 改善淡水鱼水质 养殖户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淡水鱼种类,重视喂养的方式与放养的密度;不仅要管理好饲料质量、养殖水质与环境,还要加强对淡水鱼养殖方式的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养殖密度与混养安排。尤其是要在施行多品种混养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池塘鱼类放养密度,提高水体生产能力。同时,要重视改善淡水鱼水质,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避免受到工业废水的影响。
3 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中,淡水鱼养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水质的不断恶化,淡水鱼发病问题急需妥善解决。为更好地促进淡水鱼养殖业发展,就应该改善养殖技术,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治措施,减少发病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养殖效益,推动我国淡水鱼养殖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黎标. 立体生态网箱养殖模式在淡水鱼养殖中的应用. 渔业致富指南,2015(3):35-36.
[2] 周媲瑜. 淡水鱼养殖的技术特点. 吉林农业,201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