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虾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对虾流行病的大爆发,使我国的对虾数量骤减。此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对虾养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高位池养殖和淡化养殖、对虾封闭循环式综合养殖系统、不换水对虾养殖的生物安全性、稻田养虾环境的生态调控的评价以及对虾与鱼、贝、藻同池混养等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再次发展,但是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基于此,探索了对虾养殖的新模式,即对虾-鱼-贝-藻生态优化养殖。
关键词:对虾养殖; 生态优化养殖; 水质调控
这种全新的养殖模式的目的是增强经济效益,并且使养殖向生态发展好的方向靠拢,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该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发挥水质环境的“生物修复”和“自我调控”,经过水循环最终使整个养殖模式达到安全、清洁的目的。系统把不同种经济动植物(对虾、鱼、贝、藻)通过调配比例养殖于同一养殖系统、提高了养殖的效率。
1 规划设计
1.1 总体布局 该养殖系统的总体布局为:将虾、鱼、贝、藻。四个不同的养殖区通过水循环的路径设置在一个封闭的养殖系统内,这与同池混养不同,各个养殖品种分别在各自的养殖池中进行养殖。此外,养殖系统中还有1个水处理区和一个应急排水系统。
1.2 对虾养殖区 对虾养殖区为该系统的主要养殖区,该养殖池采用先进的方形切角水池以及中央排水结构,池深2.2~2.5 m,虾池面积为1 hm2。在养殖期间,池底以及护坡均铺设地膜,要保持养殖区的水深2.0 m左右,池底水可以自流排干。此外,对虾养殖区在养殖期间还配备叶轮式增氧机,每池8~10台,使池水不存在死角;同时,搅动水流方向要一致,以有利于底层污物向中央排水口集中。
1.3 水质调控系统 在整个养殖系统内,还有水质调控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鱼类、贝类、海藻等3个培养区。另外,还有益生菌及微藻培养区以及蓄水过滤池。其中,鱼类养殖区一半一半包围的形式环绕于对虾养殖区之外,池底的位置较低,这样可以使虾池的水可以流入该区。鱼类的养殖主要利用虾池残饵以及有机碎屑,除此以外,通过水循环,在长达3.0 km的流程中,一些较大型的无机物以及有机颗粒能沉淀;贝类养殖区主要采用U字形结构,然后使各个养殖池之间能够连通,主要起蓄水和生物过滤的作用;海藻栽培区在整个养殖系统中主要起蓄水作用以及三级生物净化作用。最后,该系统中,还有一个蓄水过滤池,这个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随时补充新鲜水源并调节水质,并设有砂滤系统,这样就能对对虾养殖用水进行物理过滤。
2 进水及水循环简述
外海高潮期自然水在进行养殖之前进入缓冲池,经过对水的初步沉淀,这些水将会被注入各蓄水过滤池,经过蓄水过滤池的过滤处理后之后分别注入各养殖区。一般来说,在对虾放入15~20 d后,对虾池的水的情况进行观察,以便控制水在各个养殖池之间的合理循环,观察的主要指标有悬浮物数量、水色、透明度、亚硝酸盐积累情况等。通常情况下,每7 d应该使养殖用水循环交换1~3次,而每次的交换量应该控制在10%~35%之间。另外,由于养殖前期的水的交换量较小,在这之后会逐渐加大。具体的循环过程中,虾池水首先会鱼类养殖区,这是由于池底位置较低,一般来说,通过中间排水井直接排入,然后注入贝类养殖区,使用的方式为动力提水,然后养殖用水会直接进入大型海藻栽培区,最后会进入蓄水过滤池。在蓄水过滤池里,养殖用水会经过沉淀、曝气、砂滤等各种作用进一步净化,最后又会注入对虾养殖区,这一步骤所用的方式仍为动力提水。
3 优势
这种生态优化养殖方法的优势明显,首先这种养殖方式避免了同池混养的多种养殖生物之间的直接竞争如生存空间、饵料资源等,而且还避免了各生物之间产生代谢废物造成的相互危害;此外将不同养殖品种之间的生物饵料资源互补性充分发挥。在该模式中,对虾是养殖主体,在传统的养殖方法中,养殖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但是在这种养殖系统中,并不需要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这个区别很有优势,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来病原的进入,使水质环境能相对稳定一些。也就是说,在防病性能方面,这个系统做的比较好,对虾养殖过程中,虾塘的水质和底质始终能保持良好,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养殖对虾对疾病抵抗力增强。除了抗病性较好之外,该模式的环保性也是良好,该模式的循环水的模式提高了海水的利用率,避免了海水和其他能源的浪费,节约了水资源。最后,在整个养殖系统中,饵料只对对虾进行投放,然后经过各个养殖区的利用、分解、再循环、再利用等,这样将饲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减少了残留,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建立虾-鱼-贝-藻优化养殖结构及水质调控系统,与以往的养殖模式不同,其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养殖系统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系统格局的设计,水的循环的设计等,令集中养殖生物的特点得以发挥,与此同时,避免了传统养殖模式的不足,将饵料的利用率提高,并减少了残留物,提高了海水的利用率,使养殖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此外,这种全新的养殖模式还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