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规模经济是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某一时点上),产出(规模)增加所引起的成本变化情况(即产出成本弹性)。硕士毕业论文当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规模经济,反之,则为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证问题,因为从理论上来看,银行业是存在着规模经济的,只是程度大小或规模经济的区间问题。同时,银行是对IT技术及其他金融技术应用得最多的行业,技术进步会使所有银行的成本降低,直观的表现为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移动。技术进步可提高银行的最小有效规模,即使规模经济区间向右移动,另一方面,也只有在银行达到一定规模时,才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或对新技术进行投资。
关于银行业规模经济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银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具有相当平坦的U型,中等规模银行比大银行和小银行具有轻微的规模效率,而小银行有潜力获得5%或更少的规模收益(Clark, 1988; Humphrey, 1990; Berger, Hunter和Timme, 1993)。目前关于规模经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上,对欧洲银行业的研究显示了类似于美国的结论,然而Cavallo和Rossi(2000,2001)通过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英国1992~1997年的跨国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除开展传统业务的金融机构存在显著的成本非效率外,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而言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小型金融机构则更为明显。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
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国外学者还没有涉足,国内的研究也是近年来才开始的。赵旭(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徐传谌、郑贵廷和齐树天(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1994~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指出在考虑了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对非国有经济放款比例情况下,四大国有银行几乎都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其他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其幅度越来越小。于良春、高波(2003)利用生存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然而,国内学者的上述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相互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数据的选取、模型设定、实证指标的选择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本文选取中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4~2001年的数据进行检验,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银行业开始商业化运作的时期,而且中国银行业的统计数据也较为完整。目的一方面是检验中国银行业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是检验技术进步对银行业的成本有多大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的选取
1·计量模型的选取
在对银行业的成本函数及规模经济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函数形式通常有Cobb(Douglas成本函数、不变替代弹性成本函数、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复合成本函数等。由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具有明确考虑了多产品企业的联合生产,其参数很容易通过标准统计方法估计出来,且参数的经济含义也是直截了当的等优点,所以这一函数形式在银行业的成本函数的研究中使用得最为广泛。这也是本文所要采用的函数形式。
要研究银行业的成本函数,除了函数形式的选择外,还得对银行业的投入产出进行定义,对工业企业来说,产出的衡量不是一个问题,产出是以物理形态存在的,衡量的是流量概念,这是因为产出是同质的且容易观察到,或是因为产出是一个能够以产出价格指数调整的价值流量指标。与工业企业不同,银行业产出流量信息难以得到,因此通常是用存量指标来表示(Humphrey,1990)。另一个问题是用银行账户的数量、在账户上的业务笔数还是美元数量来衡量产出。通常的方法是使用美元数量,因为它们更容易取得,并且它能够通过引入异质因素修正可能的偏差而使资料均匀变化(Freixas和Rochet, 1997)。银行的主要特点是它们的产出(即各种金融服务)仅能够通过它们创造的存款D和贷款L的规模间接地测度。对于投入产出应包含的内容,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定义:生产法、中介法、对偶法和现代方法。前两种方法把企业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应用于银行体系,所不同的仅仅是银行活动定义的差异。
生产法认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需要两种基本的投入:劳动和资本。如果把w定义为劳动力的工资成本,r定义为资本的成本,y为产出,那么金融机构的总成本函数为:C=f(y,w,r);中介法认为金融服务的生产除了需要劳动、资本外,还需要中介者使用的用于生产中介服务的资金,因此,存款被认为是银行储蓄业务的一种投入,金融机构的总成本函数可表示为:C=f(y,w,r,k),其中有k为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对偶法是由Berger、Humphrey(1991)和Bauer et al(1993)提年出的,这一方法既考虑了存款的投入特征,也考虑了其产出特征,在这一方法下,存款的利息支出被看作投入,存款的数量被看作产出,假定它们能代表对顾客的服务。现代方法通过把一些特定银行活动———也就是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活动包括进来而对古典理论进行修改。选择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的可获得性。
由于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其银行业的产品组合、投入产出必然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因此,在研究我国银行业的成本函数时,投入产出的确定至关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借鉴Karafolas和Mantakas(1996)分析希腊银行业时所采用的投入产出定义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成本结构和规模经济。这主要是因为希腊银行业无论是市场结构还是其产品组合以及政府的监管等方面都与我国银行业相似。成本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Q表示银行资产,T是技术进步指标,其取值为1、2……7、8,分别对应于1994~2001年,C表示总成本,W表示劳动价格,r表示资本价格。上式对投入品价格(W、r)求偏导可得出L、K的份额方程。 如果SE<1,表示存在规模经济,即银行规模1%的变化引起总成本的变化小于1%;SE=1,则表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即银行规模1%的变化所带来的1%的总成本变化;SE>1,表示存在规模不经济,即银行总成本的变化快于银行规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