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消费者愈来愈追求生活多元化,追求自然、享受田野乐趣成为时尚。因此垂钓休闲渔业悄然而生。原有水产养殖户的经营转型和社会资本大量投入,使垂钓休闲渔业愈来愈规模化,钓、吃、住、玩配套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不少问题,主要是调入商品鱼的运输死亡率和下塘死亡率都比较高,垂钓业主在使用渔药后往往不注意渔药休药期,刚用药就垂钓的情况时有发生,对鱼的品质安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隐忧。为此,必须注意垂钓鱼的质量安全,现就池塘垂钓注意事项作如下建议:
一、不宜购买带病鱼
不少垂钓业主为了使垂钓者多钓鱼、钓大鱼,从外地批量购进大规格商品鱼。但购买时往往忽略对鱼的检验检疫。有的鱼因携带寄生虫、病毒或细菌性等疾病,下塘后对存塘鱼造成迅速感染,导致全塘鱼病暴发,不仅影响垂钓,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重视运输前商品鱼的检验检疫,除目检外,必要时还应随机抽取几尾鱼进行解剖检查,主要检查鱼体有无寄生虫、肝胆等内脏器官是否健康,这样可有效提高成活率。
推荐期刊:《渔业信息与战略》(季刊)曾用刊名:(现代渔业信息)1986年创刊,为学术类季刊,由中国农业部办公厅主管,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和全国40多家水产单位合办的一本供全国水产系统各级领导、高等院校教师、科技人员以及生产单位工作者参阅的修正业科技综合性信息刊。
二、不宜高密度运输商品鱼
通常情况下,从外地购进大规格商品鱼都采用活水车运输。如果密度低,运输成活率高但运输成本也高。密度大,又会造成鱼体之间相互摩擦碰撞,鳞片脱落,易使病菌侵袭,导致鱼病发生。一般5吨左右的活水车可装2吨鱼左右,夏季高温季节要少些,秋、冬、春季节可多些,这样有利于提高运输成活率。
三、不宜运输“饱食”鱼
鱼饱食后在消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而运输过程中的高密度更加剧氧气消耗,产生应激反应。因此,垂钓业主在确定调运商品鱼前两天应通知供鱼户停食。实行空腹运输,确保运输成活率。
四、不宜在鱼下塘前水温温差过大
夏季高温运输需带冰或用井水降温。但问题往往发生在到达目的地后,有的业主不采取缓冲措施就立即将鱼下塘,忽略了水温温差大造成鱼的应激死亡,所以应注意调节水温。一般在活水车到塘口后,采用边冲边排的办法,即边缓慢排去部分活水车上冷水,边缓慢加入部分池塘水,使水温温差不超过5℃,然后将鱼放入塘中,这样较为安全。
五、不宜在鱼下塘后立即使用渔药防病
鱼经长距离运输后,体能消耗过大,体质较弱,加之鱼体表黏液较少,在使用渔药后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迅速死亡。因此,在鱼下塘后不宜立即用药进行防病,而要等三五天,让鱼体有一个适应恢复期,这时用药防病较为安全。六、不宜过多投饵为确保上钩率,既让垂钓者尽兴,又让业主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在饵料投喂方式上很有讲究。根据一般塘口垂钓规律,周一至周五垂钓者相对较少。在这段时间内应少投饵,周六、周日不投喂。这样既保证上钩率,又不让鱼掉膘。投喂的饵料也应以自然的菜饼、小麦为主,少喂或不喂颗粒饵料。
七、不宜使水质过浓
水质的浓淡是由藻类的多少决定的,养殖塘口池水保持一定浓度是为了满足鱼类的生长,但有些藻类被鱼类摄入后会产生异味。因此,垂钓塘口应保持较淡的水质,在垂钓期间应避免施用猪粪或化学肥料肥水,尽可能避免鱼类产生异味。注意调控水质,一是经常使用生石灰,既可消毒杀菌,又能调节水质,每半月左右施用15kg/亩·m生石灰化浆泼洒;二是施用生物制剂;三是适时换水。
八、不宜有过深淤泥
淤泥中腐殖质较多,易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导致鱼病发生,还会使鱼体产生异味,影响鱼的品质。因此保持池底淤泥在15cm以下较为适宜,每年冬春季节要晒塘或根据池塘底泥土壤类型,两年左右清淤一次。
九、不宜用药后立即垂钓
垂钓塘口在发生鱼病时应及时使用渔药治疗。由于垂钓的特殊性,必须讲究用药方法。对用药的塘口应停止垂钓,待其休药期满后再开展垂钓业务。否则会因药物残留超标,轻者影响鱼的品质,重者危及人的健康。所以必须十分重视渔药休药期,确保食用鱼的安全。
十、不宜使垂钓品种单一化
现在,开展垂钓品种多为青、草、鯿、鲫。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应扩大垂钓品种。例如,斑点叉尾鮰、螃蟹、克氏原螯虾、青虾及鲢鳙鱼等。鲢鳙鱼口感甚好,素有“鲢鱼头、肉馒头”之说。因此,鲢鳙鱼开展垂钓,不失为一个好品种。由于鲢鳙鱼是上层鱼类,在钓鲢鳙鱼时应用麸皮、米糠等粉状饲料进行驯食。垂钓时采用“漂浮”方法,鱼钩应在水下50cm之内,即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