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5 月 28 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乡村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聆听了宋道晔老师“基于读写融通的语文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讲座,受益匪浅。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想法。
如今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前段时间,我校进行了一次作文比赛,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段落不分明,开头就写了大约 200 字,中间过程 100 字左右,结尾草草了事,整篇文章看起来没有层次感,没有主次,语言啰嗦,杂乱无章。 第二,有的文章虽段落较为清晰,但是文章内容七拼八凑,没有重点。 第三,文章言之凿凿,内容却空洞无物。 第四,文章中的错字别字太多。
这样的作文老师批改起来很是头疼,往往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才有了点作文的模样。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现在许多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课外书基本不看,除了上学、放学就是写作业,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生活乐趣。家长往往也不重视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认为只要文化课学好了就可以,其他的不重要。曾经有一个学生写作文,无论我给他什么题目,他始终只写一个话题——“和妈妈一起逛超市”,似乎除了逛超市真的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若真是这样,这个孩子该多可怜!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母爱》这样的作文题目,孩子们写的内容几乎雷同,要么是下雨时妈妈给送伞;要么是半夜发烧,还下着大雨,妈妈背着自己上医院。每次批到这样的作文,老师们都哭笑不得。试想,学生们缺少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机会,缺少生活经历,缺少对生活的积累,缺少对社会的关心,缺少情感体验,怎么能写出真情实感、有个性的文章呢?
鉴于学生写作文时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问题,我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写作教学改革实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读促写,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是写作的根,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词语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量的改变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写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教师们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语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认可、赞赏和等待。
我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验,试图证明读书对学生的写作有积极的作用。我从学校图书馆中借了 104 本书(班级 52 个学生),然后让学生每人选一本,剩下的放在书架上,并嘱咐学生看完了书可以随时借换。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不带任何附加条件(比如积累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等),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没有了额外的任务,他们开始积极地看书,随心所欲地看书,下课也不想出去玩了,打闹的也少了。这时,我增加了奖励:看完一本书,如果能用 3 句话给同学们介绍其内容,就可以获得一支棒棒糖。学生们的兴趣更浓厚了,每天积极地读书、讲书、换书,乐此不疲。这个过程中我外出学习两次,每次长达一个星期,带着对学生的担忧,我为他们制订了读书计划,每天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在语文课上自由看书。在学生自由自在地(我却提心吊胆地)过了两个星期之后,学校进行了一次考试。我班成绩非但没有下滑,反而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对我来说,这真是个极大的鼓励,为我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
第二,寻找作文源泉,积累写作素材。除了鼓励学生多读书之外,我还鼓励他们积极体验生活,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作文素材,汲取更多优秀作文营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感来。”这说明作文和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就是作文之源泉,离开生活的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应重视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内容,背诵、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子、自然段和课文,做到多阅读多记录,以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效;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人和事,要求他们把自然万物和生活琐事都纳入观察范围,把自己对外界所见、所闻和所感牢记心中,并把自己认为最美东西写下来,从而实现思维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第三,加强平时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当前,学校积极开展“语文主题学习”项目,“语文主题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而阅读量的扩大是建立在与所学课文有很多相似点的文章的前提下。学生在学过课文、掌握了本课的语用点之后,再阅读几篇类似的文章,然后试着用所学方法写一写小随笔,基本上每节课都能有一个简短的小练笔。学生在练笔中获得成长。
以上就是我在小学写作教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我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再把收获和经验分享给每一位语文教师,让他们也能在写作教学中找到出口,尽快摆脱写作教学的困境。更希望自己能在以后的写作教学中能成长得更快,让学生们因为爱写作而写作
小学生如何寻找作文素材相关推荐期刊小学生作文选刊(低年级)